張金光:我國棉花調控政策回顧與展望
關于棉花市場調控政策的回顧,相信大家對此都比較熟悉了,我想簡要的說幾句。應該說,近年來我國的涉棉政策總體上是沿著一條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主線來開展的。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相關涉棉政策有了一些較大的變化。從2001年起,根據國務院統一部署,開展了進一步深化棉花流通體制改革的工作,確定了“一放,二分,三加強,走產業化經營的路子”的原則,也就是放開棉花收購,實行社企分開、儲備和經營分開,并加強市場的管理、質量監督和宏觀調控。隨著經濟的發展需要,2003年起經國務院批準后又開展了推進棉花質檢體制改革工作,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棉花加工檢驗體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可以說現代化的棉花加工檢驗體系已經基本建成。國際金融危機之后,由于國內外棉花市場出現了大幅的波動,為了防止市場大的波動和帶來的生產大上大下等不利影響,從2011年經國務院批準后出臺了棉花臨時收儲政策,這個政策在連續實行三年后于今年三月底正式退出。從2014年開始,將在新疆地區開展棉花目標價格補貼試點。這就是這些年來,涉棉政策的主要變化情況。
實行目標價格制度以后,國內棉花市場的政策環境必將發生非常大的變化,我想相應的調控手段是不是也應該有所調整?個人判斷,今后的調控工作,應該區分一下近期和遠期的不同。
從近期來看,主要應考慮臨時收儲政策和目標價格制度的銜接。在這一段時間內,應該按照中央確定的市場化的方向,更多的交給市場調節,國家調控應更多關注比如市場失靈等市場機制不能完全發揮作用的方面。這段時間內主要有兩個問題值得關注:第一個是儲備庫存的數量過高,需要盡快的消化。另一個就是新舊政策銜接過程中,可能會由于市場主體作用不能及時轉換角色,導致在局部地區的棉花收購中會出現賣棉難的問題。當然也有可能出現棉花價格走高的情況,畢竟市場是不確定的,只是說價格走低的情況下可能更需要必要的調整,需要國家的介入。我想,應該對這兩個問題有針對性的做一些準備。對于庫存問題,近期內國內紡織用棉可能需要以消化國家儲備棉為主,在這個過程中就需要把握好去庫存化的力度和節奏,并將去庫存與進口調控結合起來統籌考慮。對于賣棉難問題,國家需要建立一定的機制,在出現特殊情況和緊急情況時能夠及時的介入,必要的時候要及時采取引導有一定加工、倉儲和資金實力的市場主體參與進來,共同解決棉花難賣的問題。
從長期來看,我想應該有一個總體的判斷,就是今后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棉花作為新疆地區農民的主要種植品種和農產品收入的地位不會改變,而棉花作為紡織工業的基礎性原料的地位也不會改變,同時紡織工業在一定時期內作為我們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地位應該也不會改變。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國家要保有一定的棉花自給率來保證我們的紡織產業安全。下一步,應該結合棉花目標價格補貼制度政策,并結合中央一號文件等有關文件精神和要求,進一步健全棉花調控制度。考慮到未來市場發展變化的不確定性,我個人想是不是有幾個原則應該堅持:第一個是市場化原則,中央一系列的文件中已明確了今后的農產品要堅持市場定價的原則,探索推進市場價格形成機制與政府補貼脫鉤的改革。所以在調控中要堅持市場化的方向,切實做到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第二是綜合性的原則。近些年我們已經建立起了多種手段密切配合的調控體系,未來可能更要注重綜合發揮這些手段的作用。過去,有些政策承載了過多的目標和任務,導致執行效果和效率都打了折扣。將來,市場調控除了運用好儲備吞吐和進口兩個基本的調控手段外,還可以與時俱進地探索一些新手段,比如考慮運用資本市場上的一些工具為調控服務,逐漸建立起多層次的市場調控體系,并使得調控細化和更有針對性,最終達到提高調控效果和效率的目的。還有一點,我想在未來的調控中可能會更加注重發揮市場主體的作用。臨時收儲政策實行三年以來,國家直接定價和敞開收儲的方式帶來了一些問題,所以國家直接干預市場的手段可能會逐漸淡化甚至退出。未來應該更多的發揮市場主體的作用,把地方政府和各層次的企業主體納入到國家調控體系中來,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和獨特作用,更好的為市場調控服務。
以上就是我自己的一些體會和思考。我想,棉花市場調控歸根到底是要服務于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的大局,棉花產業不僅關系到千千萬萬棉農的利益,而且也都直接關系到紡織業的健康發展,其健康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對國民經濟的平穩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總而言之,今后應該按照中央確定的調控原則,并結合市場的新發展和新變化,綜合運用更多的調控工具、更科學合理的調控手段,逐步健全棉花市場調控體系,提升調控水平。衷心希望希望在座的有關方面的專家和棉花行業的從業者。在兩天的會議中集思廣益、各抒己見,充分發揮聰明才智,提出有建設性和切實可行的思路和建議,與我們一起共同維護棉花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謝謝大家!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