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制設備:制造行業開啟動電腦程序
我國服裝產業鏈上游的行業是縫制設備,現在它們也啟動電腦程序,和“工業4.0”、“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聯系再一起,呈現出新的特點和趨勢。
縫機行業進入調整期
伴隨著中國服裝產業的發展以及WTO的加入,我國的縫制設備行業也在逐步發展壯大,工業縫紉機從無到有,滿足了市場飛速發展的需求,在這個階段,我國的縫制機械工業可以說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也就是在這樣的市場機會下,依靠縫制機械企業的努力,使我國的縫制機械形成了目前門類齊全、相對完善的生產體系,在相當大程度上滿足了服裝產業相對粗放的市場需求。
服務升級與智能升級
服裝產業升級,基礎設備先行,對此,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秘書長楊曉京談道:“《中國制造2025》規劃已經為行業發展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以人為本。規劃明確提出,引導和支持制造業企業延伸服務鏈條,從主要提供產品制造,向提供產品和服務轉變,鼓勵制造業企業增加服務環節投入,發展個性化定制服務、全生命周期管理、網絡精準營銷和在線支持服務,支持有條件的企業由提供設備向提供系統集成總承包服務轉變,由提供產品向提供整體解決方案轉變,鼓勵優勢制造業企業裂變專業優勢,通過業務流程再造,面向行業提供社會化專業化服務。這無疑為縫制設備行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據楊曉京介紹,當前我國的縫制機械工業正處于深度調整時期,從上半年的統計數據來看,行業總產值、銷售收入以及利潤,均有不同幅度下降,行業發展的下行壓力持續加大。但是與此同時,以模板縫紉機、自動縫制單元為代表的新型縫制設備正在用戶行業掀起“機器換人”的熱潮,以釘扣機、鎖眼機、包縫機等為代表的特種機仍然保持持續增長,多功能家用縫紉機正以超過20%的增長速度堅定地邁出縫紉機重返家庭的步伐。由此不難看出,縫制設備制造業升級已經成為新常態下企業尋求突圍的發展方向,而這個突圍的方向就是基于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化基礎上的服務升級與智能升級。
提供個性化智能產品
制造業升級為服務轉型提供了良好的機遇。據楊曉京介紹,十二五期間,我國的縫制機械工業積極加快產業升級的步伐,機電一體化縫制設備占比從十一五末的20%上升到了46.5%,電腦平縫機占平縫機總量的比例由36.5%提升到了64%,規模企業數量比十一五末增長了13.5%,規模企業產值占全行業的比重由十一五末的52%增長到目前的60%。
對于縫制設備行業而言,服務轉型是制造業升級的必由之路。自1927年首臺國產縫紉機誕生至今的近90年來,特別是近20年,我國縫制機械快速發展,已經構建起產銷相互銜接、整零相互配合、產學研協同科技攻關、不同所有制企業共同發展的較為完善的產業格局。同時,高速發展也帶來了企業數量增多、行業產能過剩、產品質量與企業管理水平參差不齊、市場競爭手段不規范等諸多問題。近幾年來,國內服裝、鞋帽、皮革、箱包等傳統下游行業的需求總量萎縮,個性化、定制化需求增長,用戶群體不再滿足于企業提供產品的本身,而是更注重與產品相伴隨的服務與功能。與此同時,人口紅利的消失導致了我國制造業的比較優勢在不斷弱化,行業競爭日益激烈,利潤空間越來越小,也要求企業必須更加重視面向客戶的定制服務、營銷服務、物流服務、培訓服務等價值鏈高端環節,不斷加大服務要素的投入。
把行業的微笑曲線拉直
鑒于服裝產業的成本壓力,如今已經開始有部分服裝企業向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轉移,這就要求我國的服裝產業必須進行升級,打造以智慧型制造為標志的全新的制造體系。一個現代化的以信息化為基礎深度融合的現代化工業甚至會改變中國龐大服裝產業的整體體系,這同時也為縫制設備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在未來,跨界與多元化,是企業發展的重要模式,對縫制設備企業而言,要從產業鏈價值最大化的角度去審視自己的發展與定位,而價值是需要圍繞客戶進行實時響應的,這甚至需要企業能在更高層次上超越客戶所需要的服務。未來縫制設備行業的微笑曲線應該是拉直的,不能只重視微笑曲線上的研發與銷售,而忽視了產品本身?!斑@樣才能在更大程度上提供附加值最大、最符合客戶個性化需求、品質最高、成本最低、速度最快的產品。也就是說,未來將是一個彼此相互鏈結的時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王洪艷說。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