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電商稅收政策2016出臺 50元免稅門檻或取消
長期處于稅收法律真空地帶的跨境電商,即將迎來規范落地。12月19日,在北京大學的一場年會上,中國海關總署政策法規司副處長楊左濤表示,海關正在配合財政部等相關部委,制定跨境電商零售進口稅收政策,這一政策擬在2016年出臺。此前業界盛傳跨境電商稅收將由現行的單一行郵稅改為征收綜合稅,取消免稅額度。到底這些關我們啥事,還能不能開心地買買買了?海淘代購老板們能不能輕松地掙錢了?
海淘代購沒被查關稅為0
同樣一款商品,在不同的跨境電商平臺上則價格不同。與海淘代購不同,目前國內跨境電商正規軍在經營模式、平臺運作及貨物配送方面更加規范化。具體按照運營模式劃分,可劃分為跨境C2C、第三方B2C、自營B2C、自營B2C+第三方B2C以及垂直自營五類。
不同于一般進口貿易按“進口關稅+消費稅+增值稅”方式交稅,目前大多數跨境電商平臺如考拉網、洋碼頭、天貓國際、京東全球購等主要采取海外直郵與保稅進口兩種模式,僅按照一般物品來征收較低的行郵稅,而非按照貨物進口征收較高的貿易稅。根據進口物品種類,海關分別征收10%、20%、30%、50%的行郵稅。目前大部分消費者購買的進口商品都在10%這一檔。目前開遍全城的跨境電商線下體驗店內,不能在店內提貨的商品便屬于保稅商品,一般享受50元行郵稅免征的價格優惠。
而對于走灰色通關的私人海淘代購來說,稅收成本多打擦邊球,“如果沒有被海關查到,關稅基本為0”,一位在意大利從事代購的專業買手告訴記者。
不要大包小包太夸張……
國人入境攜帶商品的審查近期頗為嚴格,入境客商品被扣和被要求補稅的情況頻繁發生。經常出國的孫先生表示,自己近期從法國旅游回來給朋友帶回很多禮品,因為數量較多,在開箱檢查后被要求補交關稅,并接受相應罰款。“補齊相關款項后,有的商品價格比國內都貴。”孫先生說,自己以前也經常出國,入境海關處大多看不到工作人員,但最近一次回國時看到,每個入境游客攜帶的行李都要接受嚴格的審查。
孫先生的情況近期并非個案。從目前的現實狀況看,海關方面對國人入境攜帶商品的監管力度提升到了新級別。某航空公司幾個月前稱將嚴查空姐代購行為,“過去暢通無阻的空姐專屬通道現在也新設置了檢查點”。與此同時,海關對海外郵遞包裹的監管力度同樣進行了加強。
稅收政策或將有變 取消免稅額度?
據了解,跨境電商零售進口稅收政策擬在明年出臺。根據業內討論方案,國家對跨境電商進口稅收政策調整的方向有可能是:網購保稅進口采取“關稅+增值稅”,再給予一定折扣”的方式,并取消免稅額度;直購進口仍然按照行郵稅征收,但取消50元的免稅門檻。
對此,記者采訪了跨境電商協會及市內多家跨境電商企業的負責人,均證實了跨境電商的稅收政策或將有變。“這個消息業內一直在討論,只是還沒有正式出臺。”廣州市跨境電商協會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告訴記者。
楊左濤表示,跨境電商未來應當走B2B2C模式,即通過建立保稅倉的形式,來解決跨境電商目前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所謂B2B2C即開展跨境電商業務的商家提前將商品運至位于中國境內的保稅區,由海關先行完成相應檢查、處于海關的監管之下;消費者購買時,直接從保稅區發貨,減少大批次零售商品從海外直接進口造成的海關監管壓力。未來監管的重點將在中間環節,即跨境電商平臺,這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面對大量商家和海量買家時的監管難度。”
為啥就成了老大難問題
在我國對外貿易增速放緩背景下,跨境電商發展迅猛,成為了未來驅動進出口貿易發展的新動力。但快速發展的跨境電商,在稅收問題上一直得不到很好地解決。楊左濤坦言,跨境電商使得貿易碎片化,很多都是小郵包進口、出口,具有批次多、頻率高、貨值低、品種雜的特點,無論是在進口征稅還是出口退稅上,處理起來都有著不小的難度。
除了稅收問題,跨境電商的產品質量問題,一直以來也是人們關注的焦點之一。中國國家海關質檢總局法規司司長許新建表示,當前跨境電商的監管,主要面臨三個困境:“一是跨境電商法律法規不夠健全,監管體制不夠完善;二是涉及跨境電商的各個監管部門和試點城市,監管模式上不太協調;三是缺乏統一高效的信息化平臺,難以對跨境電商實施全面有效的監管。”
許新建建議,未來應當加快電子商務的立法,構建完善的跨境電商監管體系,創新監管機制,明確跨境電商主體責任,加快建設共享互通的信息化平臺。“概括一下,對于跨境電商,要讓它‘進的來、發的快、管的住’。”許新建說。{page_break}
跨境電商的稅收特權?
當前,不論是直購進口還是保稅進口,實行的都是行郵稅。在行郵稅50元免稅額下,很多企業成功地規避了進口環節中的所有稅收。也就是說,通過跨境電商通道,不少企業不用繳納任何關稅。由此導致的后果是:一方面,國家關稅存在一定的流失;另一方面,這對一般貿易進口企業很不公平。對于跨境電商是否應該與一般貿易一樣征稅,專家的看法不一。
中國社科院財政稅收研究中心秘書長張斌認為,目前非常有必要調整跨境電商稅收政策。目前跨境電商先大規模進貨放在保稅倉,再通過零散郵包方式發往各個消費者,繳納10%的行郵稅,這種做法對一般貿易造成不公平競爭,不符合稅制基本的公平原則。跨境電商的競爭力應該通過減少中間環節來體現,而不是低稅負。
張斌認為,跨境電商也應該與一般貿易一樣,征收進口環節增值稅、關稅,如果明確是賣給個人的,可以設置一個免稅額。“消費者也是生產者,不公平競爭會削弱國內企業的競爭力,最終受害的還是生產者本身。”
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副院長林江認為,是否需要改變現行的跨境電商稅收政策,應該從整個商業發展全局來看。“稅收改革表面上是創造一個公平環境,實際上負面影響很大,最終結果是跨境電商會萎縮,這是不是國家愿意見到的結果呢?”
他指出,目前國內商業發展的問題,稅收問題不是重點,癥結是在商業流通環節太繁瑣。林江指出,若稅收政策引發跨境電商行業大洗牌,最后可能只會剩下幾家壟斷企業,價格就可能會提高,這對于消費者來說不是好事。
風險:購買“二手貨”有維權風險
林江認為,目前跨境電商的稅收征管方面確實存在稅收征管的灰色地帶,消費者購買這些商品存在一定風險。他介紹,目前一些跨境電商的實體體驗店的做法,就是通過先大批量進貨,貨物都預繳行郵稅,消費者下單了再轉售出去。對于消費者來說,這種通過電商“二次轉售”買到的商品,出了質量問題,實際上是不能找電商維權的。“因此這也限制了跨境電商的發展,目前賣的都是價格較低的日用品為主。”這種“二次轉售”做法商家到底要不要補稅,是問題所在,也是這次討論是否要取消行郵稅的實質。
創業機會?跨境電商藍海還是紅海
數據顯示,進口跨境電商市場規模呈現迅速擴大態勢,2014年達到5320億元,同比增長45.4%,占進口貿易規模比例的4.4%。就市場滲透率而言,其發展潛力依然巨大。艾瑞咨詢預測,2017年進口跨境電商規模將達到1.3萬億,未來3年復合年均增速為35%。
“現在很難說進口跨境電商是資本的藍海還是紅海。如果稅收政策變化后,估計會有些小弱差的企業出局。”廣州市跨境電商協會的觀察人士表示,網購保稅進口模式下,實力較為雄厚的大電商、大賣家會趁機擴張,導致商業份額越來越集中;商家也會更加重視供應鏈的管理,努力減少鏈條環節、壓縮成本,并以更大的銷量為籌碼向海外品牌商、經銷商壓價。
科普:進口跨境電商稅收政策的現況
我們知道,進口跨境電商包括直購進口和保稅進口兩種模式。直購進口模式下,商品從國外直接寄送給國內的消費者,商品狀態全程被定為“物品”;保稅進口模式下,商品先批量進入國內的保稅區,再配送到國內的消費者,商品狀態在入區時定為“貨物”(海關監管代碼1210),出區時定為“物品”。
根據海關的規定,物品按行郵稅征稅,貨物按一般貿易征稅。然而,在進口跨境電商中,不管是直購進口還是保稅進口,均實行行郵稅。也即,行郵稅就是當前的進口跨境電商稅收政策。
行郵稅是行李和郵遞物品進口稅的簡稱。《關于調整進出境個人郵遞物品管理措施有關事宜》就是當前進口跨境電商的稅收指導文件。該文件核心有兩點:(1)50元免稅額。如果計算下來,發現應征稅額在50元(含)以下,那就免征,這使得跨境電商比一般貿易更具吸引力。(2)限值。從港澳臺寄來的,限值800元;從港澳臺以外寄來的,限值1000元。對于單件不可分割物品,屬于合理自用的,可超出該限值。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