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為何要試圖以“市場扭曲”標準來繼續限制中國
歐盟對市場經濟地位有清晰標準,中國沒達到這些標準。如果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將導致中國向歐洲無止境地傾銷,對于歐洲制造業和就業而言是災難性的。
根據中國入世議定書第15條規定,WTO成員在對中國出口產品的反傾銷調查中使用“替代國”數據的做法應當于2016年12月11日終止。15年前,中國入世時被列為“非市場經濟國家”。
眼看第15條規定的期限將滿,中國多年來因未獲市場經濟地位而導致的反傾銷有望終止。不料,當地時間11月9日,歐盟委員會建議以新方法——“市場扭曲標準”來評估中國制造商是否以不公平的低價傾銷鋼鐵等產品,以此回應中國今年底獲得市場經濟地位待遇的要求。
對此,外交部發言人陸慷10日表示,中方認為,歐委會提案取消“非市場經濟國家”名單,體現了歐盟履行第15條義務的意愿,中方對這一點表示肯定。但中方感到遺憾的是,歐委會提出的新方法以所謂“市場扭曲”的概念和標準替代“非市場經濟”的概念和標準,并沒有從根本上取消“替代國”做法,只是在變相延續原有做法而已。這一方法既沒有全面徹底地履行第15條義務,也與世貿組織規則不符。
即使在歐盟內部,也存在不同聲音。財政部15日發布《第四次中法高級別經濟財金對話聯合情況說明》,聲明中稱,法國支持歐盟遵守《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第15條的義務。
那么,歐盟為何要試圖以“市場扭曲”標準來繼續限制中國?中歐貿易乃至世界自由貿易又將受到什么影響?中國該如何應對?局勢將如何變化?對此,本專題將條分縷析,深入呈現。(辛靈)
一雙穿了15年的“小鞋”,原本說好到時間就能解脫束縛,現在卻有人提出,不行,脫了鞋你跑得太快了,我追不上,這雙舊鞋既然必須脫那就脫吧,但是得給你準備一雙新“小鞋”。
這就是中國出口在歐盟可能面臨的現狀。11月9日,歐盟委員會向歐洲議會和歐盟理事會正式提交修改貿易防御立法的提案,其中提出將采用“市場扭曲”的概念和標準用于反傾銷。
中國常駐日內瓦聯合國代表團副代表周小明公參指出,基于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中部分“日落條款”今年12月11日即將到期廢止,無法再利用“非市場經濟地位”作為對中國實施貿易制裁的工具,該法規修訂提案正是為了應對這個局面,因此盡管該法案規定可適用于任何第三國,但指向性明顯。
穿了15年的“小鞋”
加入世貿組織15年來,中國被公認是這一輪貿易自由化和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中國取得的快速發展變化也對全球經濟產生了深刻影響,但在全球貿易舞臺上,中國企業卻一直是穿著“非市場經濟國家”這雙夾腳的、有時甚至很沉重的“小鞋”在揮汗賽跑,不時還要被“罰款”乃至吹哨“停賽”。
根據商務部數據,中國一直是貿易救濟調查的最大目標國。自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成立至今,共有48個成員對中國發起各類貿易救濟調查案件共1149起,占案件總數的32%。
要說清穿上這雙“小鞋”的來龍去脈,必須仔細回顧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簽訂的一項“日落”條款——中國入世議定書中的第15條,其中包含了根據《關貿總協定》第六條和《反傾銷協定》中確定“價格可比性”的方法。
中國當時被列為“非市場經濟國家”,這意味著允許其貿易伙伴在WTO框架下,對中國向其出口過于廉價的產品時征收反傾銷稅。
在正常市場環境下,判斷是否存在傾銷行為,需要將進口商品價格和商品在原出口國的價格和成本進行對比;對于非市場經濟國家,國內價格不能作為基準價格用于比對出口價格,法規允許使用另一個市場經濟國家即“替代國”的數據,進行反傾銷稅計算。
根據第15條的(a)項(i)款,中國生產商如果能證明其所在行業具備市場經濟條件,進口國需要使用中國的價格或成本;根據15條(a)項(ii)款,如果生產商不能明確證明在制造、生產和銷售該產品方面具備市場經濟條件,進口國就可以使用不與中國國內價格或成本進行嚴格比較的方法。
在第15條(d)中明確規定:“一旦中國根據該WTO進口成員的國內法證實其是一個市場經濟體,則(a)項的規定即應終止,但截至加入之日,該WTO進口成員的國內法中須包含有關市場經濟的標準。
“無論如何,(a)項(ii)款的規定應在加入之日后15年終止。此外,如中國根據該WTO進口成員的國內法證實某一特定產業或部門具備市場經濟條件,則(a)項中的非市場經濟條款不得再對該產業或部門適用。”
上述條款意味著,2016年12月11日以后,那些把中國列為非市場經濟國家的WTO成員,將不能再以此為由,采用“替代國”辦法執行反傾銷調查,否則就是違反WTO規則。
在總部位于日內瓦的國際貿易和可持續發展中心(ICTSD)執行董事成帥華博士看來,根據入世議定書,15年過渡期后,無論如何都將結束對中國產品使用“替代國”的做法,這與中國是否屬于市場經濟國家無關。
歐盟的現實困境
實際上,早在中國加入WTO之前的1998年4月27日,歐盟就通過了第905/98號條例即“歐盟對華反傾銷市場地位問題的修正案”,把中國從非市場經濟地位國家名單中刪除了,但這并不意味著歐盟就自動承認了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
歐盟貿易委員馬爾斯托姆(Cecilia Malmstr?m)在她的博客里宣布這份提案時稱,歐盟的經濟是世界上最開放的,企業也是國際市場上最活躍的;但“有些國家遠沒有我們開放,有時他們按照完全不同的規則行事,這種不公平的貿易給我們的生產者和工人都造成了壓力”。
馬爾斯托姆特別提到鋼鐵產業過剩產能的問題。歐洲鋼鐵工業對來自中國的廉價鋼鐵怨聲載道,德國五金工會宣稱,來自中國的傾銷鋼材總共讓歐盟損失了33萬個就業崗位,并導致歐盟鋼鐵價格下降了28%。
歐委會公布修改貿易救濟立法的提案后,歐盟各界也是反應不一。安吉斯歐洲認為,歐委會刪除了歐洲議會早先通過的非市場經濟五條標準,代之以一個不精確的新概念“市場扭曲”,對中國進口產品采取反傾銷措施的整個法律基礎都將被弱化,擔心新提案通過后,歐盟面對不公平貿易的行為將處于更弱的位置。
歐洲議會社會民主黨團發言人Alessia MosCA指出,提案完全沒有觸碰到最重要的點,認為引入“市場扭曲”這一世貿組織規則中沒有定義的新概念、制定國別或者產業報告賦予歐委會的自由裁量權、以及舉證責任的變化是提案存在的最嚴重問題。
{page_break}人民黨黨團歡迎該提案,強調新的立法必須百分百符合世貿組織規則,并充分考慮最近判例。瑞典議員Christofer Fjellner進一步指出,基于世貿組織近期對阿根廷和歐盟做出的生物柴油貿易糾紛案裁決,歐委會采用第三國價格的空間非常有限。
由于歐委會提案倉促,有消息說,歐洲議會預計將于12月才能開始針對該提案進行詳細討論。歐委會本希望在今年底推動該提案獲得通過,目前來看很難如愿。
除此之外,歐盟成員國也期望在今年12月21日前通過關于實現歐盟貿易防御措施(TDI)現代化的提案。該提案是在2013年4月提交的,因為成員國意見不合拖延至今。
該提案內容包括:在采取反傾銷和反補貼措施之前兩周通知相關企業;即使沒有行業提出訴求,歐盟委員會也可以啟動調查,比如在有可能發生貿易報復的情形下;在特定情形下不使用“低稅原則”,因為“低稅原則”通常要求反傾銷稅稅率水平僅僅需要抵消對生產者的實質性損害。
英國一直反對修改“低稅原則”,瑞典、丹麥、芬蘭、愛爾蘭、塞浦路斯、馬耳他、拉脫維亞和捷克也持反對意見,他們擔心附加在很多進口產品上的高反傾銷稅反而會加重上游生產者和消費者負擔。
逆全球化將成新常態?
歐委會提案出臺后,中國官方表態稱,歐委會提案取消了“非市場經濟國家”名單,體現了歐盟履行第15條義務的意愿,中方對此表示肯定;但中方感到遺憾的是,歐委會提出的新方法以“市場扭曲”的概念和標準替代“非市場經濟”的概念和標準,并沒有從根本上取消“替代國”做法,只是變相延續原有做法,也與世貿組織規則不符。
擅長反傾銷事務的比利時律所Van BAel and Bellis也指出,歐委會提出的貿易救濟調查新方法不再把中國單列出來,因而在形式上符合了世貿規則,但新方法主要規則與此前針對中國的貿易救濟調查做法雷同,很可能被認定違反世貿規則。但另一方面,中國在新法案下還無法立即向世貿組織發起訴訟,而是必須等待歐盟使用新方法對中國產品進行調查之時。
總部位于布魯塞爾的VVGB律所認為,歐委會的貿易救濟調查新方法明顯忽視了世貿組織上訴機構最近就阿根廷生物柴油案所做裁決,上訴機構承認調查機構可以使用出口國外部的信息,但必須進行相應調整使之回歸至出口國國內生產成本,這意味著“生產成本”必須反映出口國國內通行的成本,也就是說調查機構必須回到出口國國內來確定成本。
但這些好消息恐怕也無法掩蓋另一個全球趨勢對貿易自由化所帶來的巨大挑戰。
德國歷史最悠久的政治基金會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會駐日內瓦辦事處主任休伯特·席林格(Hubert René SchillinGEr)對此有清晰的判斷。
在他看來,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西方世界正經歷著巨大的反全球化行動,無論是反對新貿易協定的浪潮,還是美國總統大選,都是對這一現象的例證。
除了民意中的反全球化浪潮,世界經濟也進入了反全球化階段。金融危機以來,全球貿易增長基本上減少了一半,從每年超過6%減少到3%左右,持續滯后于全球GDP增長。他指出,當今世界可能已經進入了一個市場驅動的逐漸逆全球化的階段。
“總體而言,世界可能不需要更多的貿易自由化。”席林格在18日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說,“貿易自由化能帶來的最大多數的好處我們已經得到了,而貿易自由化所帶來的副作用也一直存在,如果還想通過進一步貿易自由化來獲得效率增益,更多的再分配就很有必要。”
在他看來,在這樣一種動蕩的狀況下,中國與一些主要經濟伙伴如歐洲、美國和其它國家之間的潛在貿易沖突,應該以實用主義和外交途徑解決。
席林格認為,中國可以做兩件事情:首先,應該繼續經濟再平衡,從純粹的出口導向模式轉向更強地致力于國內需求;第二,在國際層面上,中國可以成為一個更強大和更直接的角色來倡導多邊主義和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體系。 同時,實用主義和對一些合作伙伴的國內經濟和政治制約因素的理解,也有助于防止可能導致的最終沒有人受益的針鋒相對的貿易戰爭局面。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