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紡織原料市場硝煙再起!這一次,和民營化纖巨頭搶生意的竟是中石油!
高端紡織原料市場硝煙再起,這一次,添柴加火的是中石油。
8月22日,中國石油宣布,將在廣東揭陽市的新型綜合石化總廠,選擇霍尼韋爾UOP建造世界上最大的單套PX裝置,新的解吸劑輕質化芳烴聯合裝置每年將產260萬噸的對二甲苯(PX),借此中石油PX產能將翻一番。
據悉,全球98%的PX都用于精對苯二甲酸(PTA)的合成,是聚酯產業的龍頭原料。以往,國內PX市場主要以中石油、中石化為代表的國有企業居多,而PTA市場則由民營企業主導,產業鏈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對稱。
如今,伴隨著恒力、恒逸、榮盛、盛虹等一眾民企,爭先上馬大型煉化一體化項目,產業鏈不斷向上游延伸,正在迅速占領國內PX市場份額。
在此之際,中石油擬建造世界上最大的單套PX裝置,預示著國企、民企在PX領域的競爭序幕已經拉開。數據顯示,未來幾年中國PX新增產能將呈現井噴式增長,屆時,國內或將迎來一場血腥的價格戰。
和民營煉化搶生意,中石油為何搶灘PX?
“我們去年生產PX超過100萬噸”,揚子石化芳烴廠廠長汪琦對自己廠的表現感到滿意。2018年中國石化發起全系統增產PX,捍衛PX市場份額行動。揚子石化芳烴廠以90萬噸/年產能,通過延長大修周期、穩定運行,增加有效生產時間,超產逾10%。但是,這一增量與龐大的進口相比,影響仍然有限。據統計,2017年PX進口1444萬噸,占國內消費總量的59.2%,連續3年超過55%。主要來自韓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中國錯失了自2005年以來PX與PTA同步協調發展的機會之窗,造成PX與PTA區段性短缺和過剩,導致芳烴產品鏈約60%的利潤集中在PX環節;而國內市場過剩的PTA則舉步維艱。據統計,2018年PX理論盈利779元/噸;2018年前11個月,國內進口PX約1440萬噸,創歷史新高,效益被國外廠家拿走。
而隨著中國消費升級階段的到來,汽車、家電、紡織、房地產等產業將呈現持續發展態勢,未來以乙烯和對二甲苯(PX)為代表的石化產品需求均有較大增長空間。當前,中國乙烯當量消費水平約為31千克/人。參考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當量乙烯消費規律,考慮中國產業結構、消費和人口結構特征,預計2050年,中國乙烯當量消費水平達到60~70千克/人的飽和值。
中國的乙烯原料結構與歐洲相近,石油基原料占到80%以上。隨著煤制烯烴、甲醇制烯烴、天然氣制烯烴等技術路徑的發展,中國的乙烯原料結構已呈多元化趨勢。盡管如此,石油基制烯烴路線憑借產品多元化、產品鏈條完整的優勢,在2050年之前占比仍達到60%以上,占據主導地位。當前,中國纖維消費量為28千克/人,其中約1/3用于紡織品出口加工。即使考慮部分紡織業轉移到國外,由于中國紡織業綜合競爭力較強,未來中國仍將占全球紡織品較大份額。預計2040年后,纖維消費量逐漸達到飽和值40~50千克/人。乙烯當量需求和纖維需求的增長拉動化工用油持續增加,預計2045-2050年趨于飽和。
而據了解,中石油目前旗下擁有遼陽石化70萬噸/年、烏魯木齊石化100萬噸/年、四川石化75萬噸/年的PX產能。
總體而言,中石油PX產能遠低于中石化,甚至低于新近投產的恒力石化450萬/年的PX產能。而且緊隨其后迎來建產的PX產能,還有浙江石化一期400萬噸/年,恒逸文萊150萬噸/年,盛虹石化280萬噸/年等大型民企項目。
此番中石油擬新建世界最大的單套PX裝置,便是為適應資源、市場和產業政策等方面的變化,做出的清晰定位。
早在2017年,中石油就明確中委廣東石化項目最終調整為煉油-芳烴-化工一體化方案,調整后,廣東石化項目將按照2000萬噸/年煉油+260萬噸/年芳烴+120萬噸/年乙烯方案建設。
作為中石油一次性投資最大的煉化一體化項目——中委廣東石化2000萬噸煉化一體化的重要組成單元,260萬噸/年芳烴項目承載的意義重大。
據悉,PX裝置預計將在2021年試運行,和盛虹石化、浙江石化二期基本處于同一時間,其中的深意已不言而喻。
高端紡織原料市場的角逐:三足鼎立到二強相爭!
大連恒力石化450萬噸/年PX生產裝置投入商業運行,已經主導了PTA產業的民營資本大舉向其上游PX發展。這預示著國內PX市場變局大戲已經拉序幕。據統計,到2020年,包括浙江石化、恒力石化、盛虹石化等更大規模、更新技術PX生產裝置將建成和投入運行,上述3家企業新增產能合計達1450萬噸,占新增產能68%。屆時國內PX市場將呈現國企、進口、民營三家并存新格局,爭奪市場的大戰難以避免。
2019年上半年,大連450萬噸/年芳烴裝置建成投產,其對二甲苯(PX)產能是之前居亞洲第一大芳烴20多年的揚子石化的5倍。到2020年,國內新增PX產能將達到2100萬噸/年,總產能3370萬噸,實際產量與2850萬噸/年需求量基本相當。這或許是國內PX產業格局調整豎起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隨之而來的是超過55%的進口總量逐漸被擠出中國市場,國內PX市場競爭將復制聚酯(PTA)競爭曾經歷過的格局,即從國企、進口和民營三足鼎立,到國企與民營的兩強相爭,并在相當程度上由民企主導的局面。
中國石化9家企業合計產能493萬噸/年,與剛投入運行的大連恒力PX450萬噸/年規模基本相當,也低于周邊國家平均產能,起步早的國企在規模競爭上處于弱勢。但份額之爭優劣勢某種程度上取決于產品鏈的匹配性狀,中國石化自有330萬噸PTA產能,自我消化部分PX,部分進入市場,產品鏈優勢明顯。中國石化也正進一步優化和匹配資源:以自有芳烴成套技術在海南煉化新建的100萬噸/年PX裝置即將投產;并時隔10多年后,再度規劃投資新建超過300萬噸/年PTA裝置;揚子石化等具有較大規模的PX裝置與進口比有屬地優勢,與新建民企比,有裝置完成折舊,以及煉化一體化配套優勢和企業群資源優化優勢。因此,即使是出于生產連續性考慮,國企現有大部分產能不可能退出。恒力、逸盛等新晉PX巨頭同時也是PTA主要生產商,他們的PX裝置產量將首先滿足自身下游PTA的原料需要,替代先前的進口。進口產品隨著額外的關稅和物流成本,與本土企業相比,競爭處于劣勢,這意味著中國國內PX市場將淘汰進口產品。
三足鼎立只存在于國內新產能增加過程中,是暫時的,最終結局可能是國有和民營兩強相爭——國企煉化一體化優勢和民企規模技術優勢相抵。但民企起碼在一定期間內,將復制PTA演變格局,主導PX市場,構建上下游匹配的企業集群。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