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蓉:40多年專注紡織考古 掃落塵埃復原華裳
古代的綾羅綢緞,誰人能夠復織?古絲綢修復專家王亞蓉就能“妙手回春”。她穿著白大褂工作服,將沉睡了2000多年的東周絲織品從泥沙中分離、提取出來,然后神奇地復織消失已久的古絲綢紋路。
王亞蓉心臟里有6個支架,可一旦面對這些古董,她就會變得眼神精確,手頭穩準,尖銳的小鑷子能夠鉗住一顆顆細如針尖的沙?!?/p>
她是沈從文的學生曾陪先生走完最后旅程
王亞蓉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紡織考古學家,她的工作是參與考古發掘,同時對發掘出的服裝、裝飾、書畫等紡織文物,進行修復、整理和研究。紡織文物的發掘和研究,是我國考古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國家歷史、文化、工藝、禮儀等各方面的探索,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王亞蓉師從我國著名文學家、古服飾研究專家沈從文先生和紡織品修復專家王?先生。在中國考古界,他們三人堪稱中國紡織考古第一團隊。
1967年,王亞蓉因為家庭變故,從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退學,機緣巧合之下,成為沈從文先生的助手。她回憶說:“我見沈先生的時候,他就在做服飾研究工作,沈從文先生的研究領域是非常廣的,各方面的文物雜志也接觸很多,但是他對于服裝、服飾非常感興趣。”
沈從文先生和王?先生兩位恩師的勤勉,讓王亞蓉深受震撼。在她的印象中,沈先生總是手不釋卷。什么時候見到他,他都在看書,或者看著圖錄。而王?先生在每天中午的休息時間,都要把自己鎖在圖書室里邊,做卡片,做研究。兩位恩師的工作狀態讓王亞蓉深受觸動,也讓她對自己所要從事的事業燃起了興趣和敬畏之心。于是她跟著兩位先生,積極投入到紡織物考古的工作當中。
“當初沈先生和王?先生對紡織考古有非常好的設想,但是自然規律,人走了,沒辦法。我今年生日過了,都步入76歲了。我就覺得,知道這么多,你要不做,沒人帶它們走,所以我也一直在堅持?!?017年,76歲高齡的王亞蓉說這話時,眼神中充滿希冀。
重現千年錦繡
1972年,對于王亞蓉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年。這一年在長沙東郊開掘了轟動世界的馬王堆漢墓,三座漢墓中共出土珍貴文物3000多件。尤其珍貴的是一號墓,由于其密封性好,出土了品種眾多的絲織品,有絹、綺、羅、紗、錦等。王?先生主持了現場絲織品的開掘,這是這個團隊第一次遇到如此大規模的絲織品出土。
在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眾多紡織品文物中,有一件素紗襌衣是所有文物中最難提取的。即使對有一定現場經驗的王?先生來說,也是一項重大的挑戰。
王亞蓉說:“因為它完全是飽水的,要在濕度很重的時候打開,它就成為泥狀,但是要等它全干了也不好辦。”
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同時對于王亞蓉來說也是一次極其難得的實踐機會,通過解決各種難題,他們總結出許多寶貴經驗。
最終素紗襌衣被成功展開,精湛的工藝震驚世人。
對于文物修復來說,修復完成,工作就算結束了。但是,在對江陵馬山楚墓的文物修復完成之后,有一件衣服讓王亞蓉始終放不下。這個墓中的衣服都有一個奇特的設計,它們的腋下均有一個方形的嵌片,這令王亞蓉大惑不解。
后來她就想,應該嘗試復織這件衣服,從而更好地研究它的功用。為了再現久已失傳的紡織技藝,王亞蓉奔走于全國各地,尋找中國紡織技藝傳承人。前后歷時五年,這件彩繡鳳鳥紋棉衣最后終于復織成功。
考古是一門實證科學,每件文物標本都可能串起一段歷史。東周墓葬出土了一件破損不堪的衣服,左襟壓右襟,為古人右衽穿衣的習慣提供了佐證。在考古現場,王亞蓉帶領的團隊會用文字記錄文物出土的原貌,并盡力去保留。如果實在不行,也一定要留存圖片、影像資料。
“從東周墓中的朱染雙色織錦,馬王堆漢墓的素紗襌衣,到唐代法門寺地宮里的四經絞羅,乃至宋錦明緞,中國絲綢文化瑰麗絢爛,僅憑我一己之力,修復不完,也研究不透?!背搜芯啃迯停€多了一項工作就是傳幫帶。
“我把路給后輩鋪好,古代絲織品的輝煌,就指望他們去光復,期待出現更多的驚喜。”王亞蓉說。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