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國家標準中衡量服裝的吸濕功能主要通過吸水率、滴水擴散時間和芯吸高度等3項指標來進行;速干功能則主要通過水分蒸發速率和透濕量兩項指標來進行檢測。檢測結果顯示,即使在達到標準要求的樣品中,各品牌之間的吸水率等項目差異也很大。
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我市市場上的吸濕速干類服裝大致可以分為吸濕速干型、吸濕型和速干型三大類。由于產品的功能性標簽大多使用外文表述,缺少中文描述,各類功能性標簽的圖案又比較相似,消費者在購買過程中聽取導購的介紹,往往無法準確區分這三類產品。部分產品更是偷換了吸濕速干的概念,宣稱能夠快速干燥,保持人體干爽。其實殊不知這些產品的面料對人體產生的汗液不吸收,汗液直接在皮膚和衣物間流出,消費者購買到此類產品后,往往會在穿著過程中,覺得悶熱和不透氣。
業內聲音
專家呼吁完善檢測標準
“目前,不少服裝品牌都推出了防風、保溫、保濕、防紫外線等功能性產品,但目前這些產品大多沒有具有針對性的統一國家標準,只能用普通紡織品標準,對安全性和外觀、物理性能進行檢測,無法涉及功能性標準。”一位服裝企業負責人說道。
業內人士表示,以戶外品牌為例,一件衣服現在需要用三個標準送檢。即,對安全性、化學類元素的檢測主要適用服裝行業的國家GB18401標準,對外觀、物理性能檢測執行的產品標準是FZ/T 81007,但在功能性方面則主要是采用企業標準。
一家企業相關負責人表示,沖鋒衣、孕婦裝等帶有功能性服裝目前還沒有相應的服裝綜合標準。
針對目前服裝標準方面存在的問題,一位業界專家坦言,要解決問題并非一朝一夕之力可以改變。“單個企業、某個行業甚至整個產業都難以在短時間內有效推動服裝標準問題的解決,這需要政府、企業、協會等各方力量協同作戰。
專家倡議,希望國標制定者可以先把服裝標準嚴格化,一方面可以借鑒與我國人體質接近的他國標準;另一方面可以通過信息化和技術化的手段,對目前較為落后的檢測方法和數據信息進行調整。有企業人士表示,有些國家的服裝標準就十分嚴格,如對服裝內甲醛含量的要求,我國成年人標準為每千克不高于70毫克,但是該國的成年人不超過20毫克,相當于中國嬰幼兒服裝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