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近日網上流傳的消息《1.7億就業人口的紡服業現“倒閉潮”千萬人或將提前回家過年》,該文稱:“大型紡織服裝企業頻現倒閉潮,令這一上下游產業鏈就業人口高達1.7億,曾經占據中國出口半壁江山的支柱行業再次觸動國人焦灼的神經。”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新聞中心主任孫淮濱指出:這篇文章觀點過于離譜,與事實不符,1.7億就業人口也是莫須有的數字,在社會上和行業里造成了惡劣的影響,有唱衰紡織的傾向。對于這種不負責任的言論,我們向來是拒絕的,并表示嚴重關切和質疑。孫淮濱稱,紡織服裝行業是國民經濟的傳統支柱和重要民生產業,也是高度競爭性產業。目前處在深度調整階段,在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中存在著關停并轉的現實情況實屬常態,但其依然保持著持續發展的活力。
高勇表示,整個紡織行業總體運行比較平穩,盡管有些中小企業受些影響,尤其是出口中小企業,比如消棉紡廠、小化纖廠、小針織廠確實有關停現象,還有個別大企業,但沒有引起行業的波動,也沒有引起社會的波動。整個經濟進入新常態之后,從我們的主要任務結構調整的情況看,這也是正常的現象。
原料的結構性問題成為中國紡織新的矛盾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王天凱強調,中國紡織目前的一個新的矛盾是原料的結構性問題。棉花問題最終還是價格和質量的問題,如果棉花的質量上不去,對我們的行業影響很大。目前的突出問題是,棉花的結構性矛盾,由于體制等方面因素,棉農重“量”不重“質”,從棉種開始。現在我們高等級棉花不足,低等級棉花過剩。因為棉花的價差,棉紗、棉布的結構是往高的調整,由于棉花差價,中低檔棉花都從印度、巴基斯坦進口,因為價格便宜。但國內對高等級棉花的需求出現供不應求,現在的棉花看起來是多,實際上,高等級棉花不足,目前新疆正著力恢復優質棉種植,當然這要有一系列工作要做。王天凱呼吁,要重視優質棉生產。
重視媒體聚焦行業發展中的熱點傳遞正能量
王天凱會長感謝媒體長期以來一直關注和宣傳報道紡織工業行業的發展動態和業績,勉勵大家一如既往地為紡織行業發出最強音,傳遞正能量。他希望媒體聚焦行業發展中的熱點、突出問題,形成行業共識,共同推進行業健康發展。
據了解,全國紡織行業新聞獎評選活動已經進入第四屆。評選活動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指導,中紡聯新聞中心組織實施,評選活動旨在樹立和推動紡織行業科學發展的正確輿論導向,強化服務建設紡織強國大局意識,通過評獎選優激發和鼓勵社會及行業媒體多出好記者、好作品,也為培養、挖掘我國紡織行業新聞類人才搭建平臺。評選以新聞稿件為主,題材為消息、通訊、評論、專題、系列報道、電視廣播采訪、新聞攝影、網絡直播。獎項設定記者獎、作品獎兩個獎項,分為綜合媒體和行業媒體進行評選。本次新聞獎評選活動由江蘇省沭陽經濟開發區以“沭陽杯”冠名。沐陽是江蘇省人口最多的縣份,也是全國人口第三大縣,連續三年躋身“全國百強縣”行列。全縣紡織類企業達到了226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18家。全縣已初步形成了從機械裝備—紡絲—加彈—織造—印染—成衣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開發區先后獲批“國家包覆紗產業基地”、“國家提花遮光面料開發基地”、“全國紡織產業轉移試點園區”、“江蘇省紡織產業集群推動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涌現出了一大批諸如寶娜斯襪業、邦源紡織、月源纖維等知名企業,部分企業單體規模已經位居全國乃至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