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止不住基金經理“辭職忙”:“跳槽清單”顯露業(yè)態(tài)分化 “百萬年薪”生成路徑有變
“今年我們公司有兩位基金經理離職,一位奔私,一位跳槽去了一家更大型的基金公司。”3月19日,一家中小型基金公司人士告訴記者。
今年基金經理離職這并非個別現象。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tǒng)計數據顯示,截至3月19日,今年以來,共有51位基金經理離職,涉及42家基金公司。
過去4年(2019年、2018年、2017年、2016年)同期,基金經理離職的人數分別為53人、30人、34人、33人。
這意味著,疫情和基金的火爆發(fā)行并沒有幫基金公司留住這些基金經理。
根據業(yè)內人士透露,擁有百萬年薪的基金經理,去年以來的流動有點大。在當下的時點,基金經理們,為什么會離職,他們都去哪里了?而基金公司對人才的需求已開始轉變,誰能適應新崗位?
疫情止不住離職熱
從數據來看,1月1日至3月19日作為統(tǒng)計周期,2020年、2019年這兩年基金經理的離職人數都在50人以上,最近兩年離職基金經理人數增加了三四成。
如果把時間拉長到一年,能夠更明顯地看出,最近一年基金經理流動性有點大。
另一份統(tǒng)計數據顯示,從2019年3月份算起,在最近一年,基金經理總數為2130位,其中離職基金經理數為238位,而在更早之前的2018年、2017年全年,離職基金經理分別是193位、170位。最近一年離職的人數比2018年增多了超過兩成,增幅為23%。
那么,年入百萬的基金經理,為何會在最近一年爆發(fā)離職潮?
“基金公司過去一年的人員流動比較大,基金經理也出現了很多變更,有人離職干別的事,有人換了基金公司。”近日,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接受采訪時表示。
“由于過去一年A股市場的行情比較好,所以出現一些基金經理奔私的現象,此外,也因為現在資管行業(yè)大發(fā)展,很多私募、銀行理財子公司等行業(yè)壯大,它們對基金經理的需求增加了。”其透露。
最近一年,離職基金經理最多的是廣發(fā)基金和泰達宏利基金,它們各有7位基金經理離職。
此外,富國基金、鵬華基金、中信保誠、平安基金、東吳基金、創(chuàng)金合信分別有6人離職;東方基金、興銀基金、南方基金、上投摩根、申萬菱信基金分別有5人離職。
離職去向調查
如果從“被動離職”和“主動離職”兩個維度來看,2019年,偏股型基金的平均收益達到40%左右。這為一大批基金經理贏得了聲譽和不菲的報酬。因此最近一年離職的基金經理增多,他們大多是主動離職,主動離職成了一種潮流。
加之2020年開年后的科技股行情,以及基金賺錢效應影響,大量基金“一日售罄”或提前結束募集。
在此背景下,跳槽去同行基金公司是基金經理一個比較常見的選擇。最近一年,有16位離任基金經理選擇去同行基金公司繼續(xù)職業(yè)生涯。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泰達宏利基金的兩位離任基金經理,一位去了方正富邦基金,一位去了工銀瑞信;一位浙商基金基金經理跳槽到上投摩根基金;一位平安基金基金經理去了南方基金;一位金鷹基金基金經理去了大成基金;信達澳銀基金基金經理去了博時基金;一位基金經理由天治基金跳槽至財通基金。
基金經理最常見的同行間跳槽是從中小基金公司到大基金公司。
據統(tǒng)計,最近一年離任的基金經理中,有2位選擇了方正富邦,2位選擇了南方基金。與此同時,還有10多家基金公司將今年離職的基金經理納入麾下。耐人尋味的是,方正富邦只是一家小型基金公司,或意味著該公司給出的薪酬待遇更為豐厚。
除了同業(yè)跳槽,隨著資產管理行業(yè)的多元化發(fā)展,市場對基金經理的需求越來越大。尤其是績優(yōu)基金經理可以選擇去私募基金、險資、券商資管和銀行理財子公司等機構。
而最近一年基金經理辭職的去向顯示,有離任基金經理去券商的,比如興銀基金一位基金經理去了國金證券;有去期貨公司的,比如中信保誠基金6位基金經理去了上海東證期貨;有去險資的資產管理公司的,比如廣發(fā)基金的7位基金經理一起跳槽到了泰康資產。
另據記者了解,有部分基金經理選擇了奔私,自立門戶, 成立私募機構。比如去年申萬菱信基金的一位基金經理跳槽至上海聯創(chuàng)資產。
此外,也有部分基金經理是“被動離職”。
比如一位基金經理管理的偏股型基金,任職兩年中,該基金年化回報、總回報皆為負數,在同類中排名在后十分之一,在去年7月被動離職了。
新的選人標準
截至2020年3月5日,我國共有145家基金公司,并且基金公司還將大幅增加,目前有33家正在申請。
從基金的規(guī)模來看,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基金規(guī)模為151249億元,共有6227只基金;2018年基金規(guī)模為130047億元,數量為5351只。也即是說,目前基金的規(guī)模、數量較2018年底增長了16.30%、16.37%。
一體兩面,在基金經理離職的背面,基金公司急于補充新鮮血液。
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的高層坦言,由于去年以來權益類基金發(fā)展很快,今年公司正在擴大權益類產品的投研隊伍,增加投研力量,接下來被動指數基金將作為未來公司發(fā)力的重點方向。
另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的人士向記者表示,“最近一年我們產品和業(yè)務擴得比較多,從ETF、固收、主動權益、養(yǎng)老FOF……幾乎是全方位的擴張發(fā)展。所以也要增加不少新基金經理。”
公募市場的擴大使得公募基金經理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2019年公募基金公司總共增加新聘基金經理為462位,這一數據較2018和2017年的420位、410位,有較大幅度的增加,2019年新聘基金經理較2018年增長一成。
21世紀經濟報道掌握的數據顯示,最近一年新聘基金經理數在10位以上的是4家基金公司:易方達基金13位,天弘基金、南方基金、嘉實基金緊隨其后,都是10位。
不過在人才的來源方面,據悉,除了前述提到各家基金公司從同業(yè)中挖走別家優(yōu)秀的基金經理之外,大部分基金公司更愿自己來培養(yǎng)基金經理。
多家基金公司人士都向記者表示,自家的基金經理大多來自己公司培養(yǎng)。
“市場上魚龍混雜,除了那些常年業(yè)績好的大咖基金經理,大部分只有3-5年投資經驗的基金經理的業(yè)績其實很難歸因,我們現在的思路主要是內部培養(yǎng)基金經理。”一位大型基金公司人士表示。
另一家基金公司也表示,80%的基金經理是自己公司內部培養(yǎng)的研究員晉升的。少部分是從外部挖來的,但外聘人才也很少馬上上任基金經理,往往也需要再有兩三年的歷練。
“最近一年我們公司新聘基金經理中,有一半以上是從研究員新提拔的,還有一部分是因為養(yǎng)老產品和QDII等新產品成立才掛名。我們外部招聘的比較少,去年只有1位。”一家中小型基金公司人士表示。
以易方達基金為例,在最近一年,該公司有基金經理52位,新聘基金經理13位,離職3位,基金經理變動率30%,在任基金經理中47位來源于內部,占比達到90%,其余的6位來自同行,包括華寶基金、南方基金等基金公司。
自培路徑摸底
從整體數據來看,在目前公募行業(yè)的2130位基金經理中,有1743位來自各家基金公司自己內部培養(yǎng),占比達到總數的82%。而剩下的不到兩成基金經理的來源主要是同行。
從職業(yè)路徑來看,這些基金經理的職業(yè)路徑一般是:研究員/分析師-基金經理助理-基金經理。在成為基金經理后,可向上發(fā)展成投資總監(jiān)及公司分管投資的副總裁,也可以向外成立獨立的投資機構參與人。
基金經理的培養(yǎng),從招聘中可見端倪。學歷一般是名牌大學的碩士、博士,現在的要求是,“理工科+金融”專業(yè)更佳,有CFA、FRM等金融類相關證書更受歡迎。
一位基金人士表示,現在該公司在大力發(fā)展ETF基金,需要很多學數學量化方面的人才,所以現在很多新招來的人才都不是學金融方向出身,公司招聘更喜歡有數學、IT等方面背景的人才。
該人士表示 ,現在基金公司招人方向早就發(fā)生了改變,光有金融學背景已不夠,需要有綜合能力,對掌握大數據、人工智能方面知識的人才需求量很大,所以理工科特別吃香。
“現在我們公司有很多基金經理,背景不是金融學,而是生物醫(yī)藥、航天制造、半導體之類的行業(yè),因為現在投資,對上市公司基本面的研究要求很高,不是簡單看K線炒股,有相關背景專業(yè)知識有助于理解和投資這些行業(yè)。”上述人士說。
有基金公司正在組建相關投研團隊,其招聘中大多的崗位的背景要求卻是IT方向,該公司的人士表示,公司中有一半以上的都是技術人才,系統(tǒng)建設等工作都需要有IT背景的人才,公司不是把自己當作金融公司,而是更傾向把自己當作技術公司來運作。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fā)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fā)言請遵守相關規(guī)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