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網絡建設悄然提速 運營商小步快跑“圈地”
在運營商的快跑下,5G網絡的建設繼續提速。
5月17日,時值世界電信日,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三大運營商表示,年底前將實現全國所有地級市覆蓋5G網絡。
此外,中國移動還特別表示,計劃第四季度實現5G獨立組網商用,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5G網絡。據中國移動副總經理簡勤介紹稱,截至目前,中國移動已建成5G基站12.4萬個,覆蓋56個城市,發展5G套餐用戶突破5000萬。
就在同日,中國廣播電視網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廣電)也有新動作,其在廣電5G杭州試驗網啟動發布會上宣布,浙江首個廣電5G基站正式開通。中國廣電同時表示,力爭2021年底基本實現廣電5G的全國覆蓋。
“目前運營商正在進行5G網絡的建設,包括一線城市和部分二線城市的核心城區,已經在進行網絡覆蓋,”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IDC中國IoT領域高級研究經理崔凱指出,“不過網絡覆蓋是一方面,5G業務最主要的挑戰在于業務層,如果沒有業務層的支撐,無論用戶或是運營商,在網絡建設上都有其擔憂和考量。”
2020年將成為我國5G大規模網絡投資建設的元年。甘俊攝
5G網絡建設提速
對于2019年的全球電信市場而言,4G網絡仍是投資重點。根據GSA統計,2019年全球共計141家運營商投資建設了4G網絡。
不過,5G相關投資也已開始粉墨登場。截至2019年底,全球有32個國家共計60個運營商啟動了5G網絡部署。
對于國內運營商而言,5G市場同樣成為競爭的焦點。2019年及2020年一季度,三大運營商積極展開了5G用戶的爭奪。截至2020年3月底,中國移動5G套餐用戶達3172萬戶,中國電信這一數字為1661萬戶。
中國移動近日給出的最新數據則顯示,其5G套餐用戶已突破5000萬。簡勤則進一步指出,根據集團計劃,中國移動2020年將協同產業鏈合作伙伴發展5G套餐用戶突破1億戶,拉動行業實現5G終端銷售1億部,打造100個集團級應用示范、10000個省級區域特色項目。
與5G套餐用戶數同步上升的,還有運營商在5G網絡資本支出的增長。據三大運營商披露的2020年資本支出預期顯示,2020年三大運營商計劃在5G網絡投資約1803億元,同比大幅增長338%,投資占比高達54%。其中,中國移動為1000億元,中國電信453億元,中國聯通350億元。
這也意味著,2020年將成為我國5G大規模網絡投資建設的元年。
三大運營商亦公布了2020年5G基站建設規劃。其中,中國移動2020年計劃新建25萬站,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共建共享,計劃在2020年3季度完成建設25萬站。
“預計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在今年四季度繼續進行5G基站建設,全年完成30萬-35萬站,那么2020年三大運營商5G基站建設有望超過60萬站。”招商銀行研究團隊就此表示,“隨著運營商資本開支在5G帶動下全面復蘇,通信網絡設備及其上游供應鏈將全面受益。”
成熟期仍需時日
盡管5G網絡正在提速,但在基站建設、應用、用戶體驗等方面,5G技術仍有待成熟。
首要的,仍是提升基站的普及率。“只有加大基站的建設力度,提高整個5G基站的普及率、覆蓋面,這樣才能真正實現5G網絡。”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5G新產業》作者盤和林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不過,盤和林強調,在5G基站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且回收周期漫長,這構成5G建設中的一大挑戰。同時,考慮到當前很多應用場景的數字化程度并不高,因此5G網絡應用還未能形成基礎。
“很多應用場景要跟5G對接,但有了5G并不夠,還需要大量的應用場景磨合。但這方面的前提是存在網絡鋪設的設想,其次才是對應應用場景的融合。”盤和林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崔凱則認為,從三大運營商4月份的招標來看,5G建設并沒有特別大的難點,目前基站的價格在下降,交付的周期也在提速。對于5G建設的挑戰而言,更多還是業務上的問題。
“如果真的有業務,或者有一些試點的項目真正能夠形成突破,相信運營商會更加積極地做網絡建設,網絡建設自然而然會帶動用戶的換機,進入到正循環的過程。”崔凱指出,“但是我覺得正循環的周期還會要有一段時間。”
另一方面,5G在用戶層面暫未展現出驚人體驗,也是5G推進的一個難點。“5G并沒有給用戶的體驗帶來顛覆性的提升,進而造成體驗與資費不對等的問題。”崔凱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你很難讓用戶為一個并未本質上提升的網絡服務,進行更高資費的買單。”
此外,由于智能手機的迭代有自身的周期,當前的5G手機不管在芯片、內存還是屏幕和攝像頭方面跟目前的4G手機沒有本質性的差異,而用戶沒有更換5G手機的動力,也進而拖延了5G的進一步應用。
“5G產業的發展更多是應用層面的發展,而不單純是產業鏈上游設備商、運營商投資的網絡建設的發展,更多還是來自于用戶的需求。”崔凱指出,“產品資費、設備單價下不來,自然而然就會影響到最終的應用端。”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