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花邊”繡出新生活,青島國華發展特色產業助農婦增收
“可以這樣說,即墨花邊養育了即墨部分地區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三代人的生活,甚至還影響了80年代的部分人。” 青島國華工藝品有限公司董事長任華自豪地說,自2019年開始,他們采用“公司+農戶”的方式,由公司提供材料、圖案,由農村散戶負責編繡,給農村婦女帶去了經濟來源。 任華表示,公司在即墨東部鰲山、溫泉、王村、田橫、金口、店集等建立11處鎮辦初級產品加工站,公司每年投放到鄉村花邊站的加工費均在千萬元以上,全區500余家從事花邊加工的業戶人均收入達2萬元。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 即墨花邊是中國傳統織繡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集鎖、織、編、纏、拉、露、鑲等20多種工藝、80多種針法于一體,是花邊編織與手工繡花的完美融合,是中國織繡文化的典型代表。即墨花邊雖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幾經興衰,但在幾代傳承人的不懈堅守和努力下,這一優秀傳統工藝得到了較好保護和傳承。出于對花邊工藝的鐘愛和對優秀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強烈責任感,出身花邊世家的王軍于1991年創辦了自己的花邊企業“青島國華工藝品有限公司”。
作為即墨花邊傳承人, 公司總經理王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公司已被列為重點文化產品出口企業、非遺保護傳承基地。公司要尋求更大發展,就必須緊跟時代變革趨勢,加快新舊動能轉換,走出一條依靠科技進步、形成產業化發展的新路子。為此,公司對企業現有舊廠房進行改擴建,將其打造成即墨花邊非遺保護及產業發展基地。
去年,公司依據民間博物館建設的基本標準和條件,對廠區南部辦公樓進行改擴建,建成600余平方米的即墨花邊博物館,并依據即墨花邊在形成及發展中的重要階段為線索,收藏展品900余件,目前已通過專家驗收認證。
目前,公司著力建設即墨花邊保護及產業發展基地,逐步成立了以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為領頭,以企業傳承人為骨干,同時聘請即墨民間老藝人,省內高等教育院校的學者、教授共同參與的研發團隊。通過研學活動的開展,進一步提高了企業專業技術人員的創新能力;同時,通過與專家、學者的學習交流,及時掌握了織繡行業的前沿技術,為即墨花邊的產業化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撐。
任華介紹說,一套完整的即墨花邊傳統手工編制工藝流程可分為八項,分別是圖紙設計、整料工人印制布花、花邊編制、繡花作業、花邊鑲拼、產品晾曬漂洗、燙熨花邊產品、花邊細節修整等。公司在非遺技藝傳承過程中,不僅建立了專業研發團隊,還不斷加強即墨花邊后備人才培養,為即墨花邊的保護及產業發展培養一大批堅實的后備人才。
值得關注的是,原先從事花邊生產加工的人員,通過專業培訓,擇優錄用為青島國華工藝品有限公司傳習館的工作人員。富余人員則充實到鎮辦花邊站工作,幫助鎮辦初級產品加工站的農村婦女熟練掌握編繡技藝。目前,公司生產的成品主要有臺布、餐套、床單、被單、被套、窗簾、沙發巾、靠墊等上千種規格近千個品種,因精湛的手工藝術之美而熱銷歐美、中東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廣泛推廣及應用,機織花邊產品對傳統手工編織造成了巨大沖擊,為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公司對現有廠房進行了改造升級,升級符合產業化生產需求的生產車間。并對現有設備進行更新換代,通過與設備廠家的不斷探討與研究,使現有設備的性能與功能得到了大幅提升,升級后的設備已完全實現電腦自動操控,其繡花圖案在傳統的20種常用圖案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企業花邊設計、研發的獨特優勢,自創電腦織繡新針法、新技法,使即墨花邊的浮雕藝術效果更加突顯,花邊圖案更加清新流暢,個性化生產效率提高,原材料消耗及生產成本降低。
如今,即墨東部鰲山、溫泉等鎮農村婦女,在青島國華工藝品有限公司的幫扶下,不僅可以實現在家門口就業,而且可以實現既拿薪金又提升技能的長效增收,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實現著脫貧致富、創造幸福生活的美好夢想。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