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錦繡中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秀在北京恭王府圓滿閉幕
6月9日文化與自然遺產日當晚,為期6天的2018“錦繡中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秀系列活動在北京恭王府圓滿閉幕。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副會長陳大鵬、楊兆華、孫淮濱,副秘書長楊峻、彭燕麗、李進才以及中紡聯相關機構的領導出席閉幕秀,文化和旅游部黨組成員、副部長項兆倫特別出席。
傳奇中國草 苧夢恭王府
作為2018“錦繡中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秀”系列活動的收官之作,“苧夢東方——非遺服飾秀”在當晚,于北京恭王府銀安殿隆重舉行。中國著名時裝設計師張義超攜58套“以文化塑根、非遺注魂、夏布為容、安陶作襯、海棠點睛、川劇暈染”的榮昌夏布創意作品,呈現當代時裝設計師將傳統與時尚有機結合的非遺活化繼承成果。
“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張義超結緣榮昌夏布,從材料本源出發,對中國服飾生態體系進行著根本探索,謀求將傳統與時尚結合,讓文明的傳承在時間的浩瀚里創新重生,為中華傳統文化開啟色彩紛呈的篇章。
“苧夢東方——非遺服飾秀”以美妙動人的川劇水袖開場。張義超以被譽為“中國草”的苧麻紡織而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榮昌夏布為創作基礎,充分結合了重慶市榮昌區的海棠花、階梯窯、安陶、折扇等同樣原生態的文化因子,用時尚、藝術的創作手法融合創新。
質感較硬的榮昌夏布實現了建筑感強烈的造型設計,結合精美的蕾絲、絲織物和提花織錦為原生態的苧麻夏布賦予新的時尚容貌,重回“周禮”中兩種材料的相輔相成;借鑒于非遺榮昌安陶著名的雙色絞泥復合效果,多元色彩與色塊形成視覺沖擊;純手工繪畫、刺繡、貼繡、折紙等設計手法,在傳統的榮昌夏布上展現出豐富多彩的植物花卉、斑駁窯變、混色陶泥等自然氣息;雍容的中國傳統戲劇元素、豐富靈動的花鳥狗等天然紋樣、設計師的繪畫作品等輔以流行的織帶、水印等時尚因子,揉捏休閑與唯美華貴風格于一體。自由不羈的創意手法,描述著生態、自然、環保的核心創意理念,讓文明的厚重底蘊在未來主義風格中得以飛揚。
作為浸入時尚圈二十余年的中國著名服裝設計師,張義超這朵“行走的花”一直致力于以“工匠精神”推動包括非遺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在信息時代的活化傳承。她積極探索人類雙手與自然萬物的融合;嘗試重新找回中國文化與人文、自然的寄托,追本溯源地傳承非遺精髓后將其時尚創新,通過創新傳統文化使之適應現代生活的需求。此次呈現的立足中國傳統文化、承載文明基因、融入當代創意思維的一件件霓裳華服,便是這位時尚從業者對文化傳承的匠心凝聚。
歷經千余年的榮昌夏布,擁有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地理商標的底蘊、擁有活態保護和傳承的客家文化基礎、擁有積極打造“時尚之都”的重慶雄厚時尚產業支撐等得天獨厚的優勢,它通過以張義超為代表的創意者展現出的生命活力和藝術創新,正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豐碩成果。
而在9日下午,作為2018錦繡中華系列活動的壓軸論壇,振興傳統工藝-榮昌夏布的傳承保護與發展學術論壇也在恭王府舉行,行業專家、院校教授、地方代表,以及非遺傳承人共聚一堂,就榮昌夏布的發展暢所欲言,用各個領域、不同角度的關注,以“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實實在在的“點亮”傳承。
錦繡中華 再次讓非遺走進生活
在閉幕秀“苧夢東方”的現場,人潮涌動。從滿頭銀發的花甲老人,到童聲稚氣的垂髫幼兒,一場全民參與的非遺服飾秀,隨著每一套服裝的出場,時時傳來陣陣驚嘆……
6天來,藝針憶繡、白鷺為霜、白蛇驚變、布衣經綸、云想彝裳、木真湘韻、苗凈千尋、挑繡之韻、采藍之憶、流光溢彩、苧夢東方共計11場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的服飾秀展演,選取非遺在現代服飾中的應用實例,展現振興中國傳統工藝、非遺走進美好生活的盛況。
在2018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到來之際,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文化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精神,更好地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現代生活,在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司的支持下,由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館牽頭,聯合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北京服裝學院、中央民族大學民族服飾研究所等單位,于6月4日至6月9日,在恭王府推出了2018“錦繡中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秀”系列活動。
北京服裝學院、東華大學、武漢紡織大學、上海大學等高校,國內知名設計師趙卉洲、張義超、郭瑞萍、楊潔、成昊等,聯袂藝之卉、木真了、度兮、曦秀、DRita等多家服飾設計品牌團隊,共同以設計的力量保護中國傳統手工藝。二十四節氣、苗繡、蠟染、亮布、挑花、手推繡、青瓷、京繡、榮昌夏布等多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與現代服飾設計時尚融合,為觀眾呈現“指尖上的傳承、針線里的中國”。
除了晚間的專業設計師非遺服飾秀之外,兩個白天場的“非遺進景區”群眾體驗性服飾秀“老有所為——老年旗袍秀體驗非遺服飾秀”和“少有所樂——少年紙藝體驗非遺服飾秀”,展現出社會各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弘揚盛況。
6月5日、7日、9日,圍繞振興傳統工藝話題,本次系列活動還包括三場研討會。恭王府博物館還分別與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北京服裝學院掛牌成立了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協同創新中心。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