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局免稅店 寺庫能搞定大牌嗎
伴隨奢侈品電商平臺競爭不斷加劇,以二手奢侈品售賣起家的寺庫也在渴求新的增長點。4月2日,寺庫以入股形式與中國出國人員服務總公司(以下簡稱“中出服”)達成合作,欲參與免稅品消費市場。面對發展尚不成熟的國內市內免稅店市場,寺庫可謂第一個“吃螃蟹”的電商企業。但對于以二手奢侈品起家的寺庫來說,這一次似乎并不容易得到高端奢侈品的青睞,“品牌不大可能自己去沖擊原有實體門店銷售業務”。業內人士表示。
1200萬入局免稅店
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寺庫以1200萬元人民幣入股中出服旗下江蘇中服免稅品有限公司20%的股份。寺庫方面表示,此次合作雙方將依托各自在品牌、技術、渠道等方面的資源和能力,圍繞品牌運營、大數據與精準推廣、線上線下聯合場景、智慧新零售等領域進行全新模式合作。同時,位于南京的市內免稅店也即將開業。
對于這一動作,寺庫品牌創始人李日學在朋友圈轉發了消息。北京商報記者向寺庫公司發出布局細節的采訪問題,但截至發稿前未得到答復。
寺庫希望免稅業務帶來新增長點。據了解,即將開業的市內免稅店位于南京河西新城CBD金奧國際購物中心。以合資入股形式進入免稅消費行業,在聯合營銷推廣方面,寺庫表示,將借助自身在新媒體平臺和高端用戶消費歷史的大數據分析,實現精準推廣導流,增強用戶黏性,有針對性地開展線上線下的互動體驗。寺庫最新財報顯示,2018年三季度的凈收入為15.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0.1%;三季度凈利潤為4490萬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1.7%;三季度成交總額為21.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7.4%。
實際上,這并非寺庫首次拓展參與免稅產業業務。寺庫曾在2018年6月與海南省工信廳簽署戰略框架協議,借助自身在國際奢侈品銷售與服務領域的平臺和資源優勢,著力發展線上線下免稅業務、設立免稅購物中心和市內免稅店等。
“去奢侈品化”轉型
盡管寺庫最大的收入仍來源于線上,但始終在布局全渠道營銷,抓住渠道下沉紅利。去年,寺庫與百貨品牌百盛集團簽訂協議,建立線上線下全渠道銷售網絡。另外,寺庫還與零售商城運營商首創奧萊合作,整合資源,與線下銷售渠道進行融合。
如今,京東、天貓、亞馬遜等平臺都在布局奢侈品行業,奢侈品電商平臺競爭不斷加劇,以二手奢侈品售賣起家的寺庫正在進行“去奢侈品化”轉型。據了解,目前寺庫商業板塊布局包括高端重奢、中國精品、旅游生活、藝術拍賣、預調酒吧等,同時開展國際站運營、打造聯合體驗空間、生態賦能云和庫客計劃等。
奢侈品中國聯盟榮譽顧問張培英認為,寺庫目前在產品領域方面一直在“去奢化”,走中端領域。在發展奢侈品領域的同時,也開始在快時尚、食品等領域布局,以全方位的生活方式為切入口調整戰略方向。同時,可以看到寺庫在不斷進行線下渠道布局,一方面是源于奢侈品行業競爭激烈,寺庫在合作形式上很大程度受品牌制約,另外也是在配合如今的社區營銷。而具體效果如何、能否與線上營銷做博弈還有待考量。
“敢吃螃蟹”還是“看上去很美”
盡管不少企業對于在市內免稅店開拓方面躍躍欲試,但是一直鮮有“吃螃蟹”者。究其背后的原因,一方面受政策因素的影響,一方面也與品牌價格競爭不無關系。
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國內擁有免稅經營牌照的公司包括中免、海免、珠免、深免、中出服、中僑免等數家。目前,國內免稅店大部分都位于機場口岸,直到今年1月在海口和博鰲兩地才各開出一家市內免稅店,同時北京和上海兩個城市將會在今年各開出一家市內免稅店,市內免稅店盡管對于消費者來說更方便,但是在品牌結構和盈利能力上都還有待觀察。
寺庫欲做第一家“吃螃蟹”的企業,但背后在品牌選擇、營收結構等方面還有很多問題待解。張培英認為,目前市內免稅店還沒有形成一定的行業規模,免稅的概念依舊停留在機場。市內免稅店需要整合品牌,包括供應鏈、物流等。在整合奢侈品品牌資源時可能會遇到瓶頸,換言之,國際大牌在銷售授權方面有一定限制。
張培英同時表示,通常免稅商品減免的是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征收的增值稅和消費稅,價格相較境內同類商品一般會便宜10%-45%,一些高成本布局門店的品牌不大可能自己去沖擊原有實體門店銷售業務。在此情況下,企業需要依靠小眾品牌盈利,而在整合小眾品牌包括市場接受度、供應鏈等產品線時將面臨更大挑戰。
來源:北京商報 作者:王曉然 郭繽璐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