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裝行業正在進入“無界”時代

從“跑馬圈地”到“精耕細作”
中國服裝行業正在進入“無界”時代
很長一段時間里,優衣庫創始人柳井正都將優衣庫定義為“一家技術公司”,將蘋果視為競爭對手。而如今,他不再強調這一概念,將優衣庫重新定義為“一家生活方式公司”,徹底“解放”了品牌的邊界。
據世界服裝鞋帽網了解,近年來,服裝零售中“磚頭+水泥”的實體店鋪時代,經過不斷演變,發展成為“磚頭+鼠標+移動網絡”的全渠道營銷時代,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界限也變得“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無所不聯”。
……
日前,在以“無界:創新的空間與邏輯”為主題的中國服裝論壇上,業界學者、企業家紛紛表示,服裝行業在市場需求、技術驅動、零售方式等方面正進入“無界”時代。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說,在“無界”的需求驅動與生活方式的細分裂變下,品牌企業開始加速跨界經營,創新的疆域與空間獲得了難以想象的內在張力。
在“無界”時代,一些企業開始“做加法”,進行紗線、面料等研發,延伸產業鏈布局;一些企業開始“做乘法”,將零售、制造與科技融合,創新在品牌發展中比重大幅提升。
“科技力量將‘我是全部’或‘我是大部分’變成了‘我愿意跟你分享世界’。”鏈尚網創始人趙俊浩表示,產業服務平臺、協同制造體系等興起讓制造和利益邊界突破,企業有更多的選擇,產業有更廣的空間。
在這種理念的指引下,Chanel和Cucci開起了咖啡店和餐廳,輕奢品牌Coach和Kate Spade開始擺脫主營包袋的商業模式,珠丹麥服裝品牌JACK&JONES在成都開設線下首家體驗店,國產服裝品牌紅豆開始推出無人零售店……品牌經營者開始擁抱這一次“無界”的革命。
“‘無界’創新的背后是‘有界’的規則。”孫瑞哲說,社會責任、包容性增長與可持續發展的實踐、綠色供應鏈的構建、知識產權與消費者隱私權的保護、產品責任和消費者責任的倡導,都應成為服裝業在融合過程中嚴格遵循的規則。
“中國服裝行業經歷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長,近幾年來速度放緩。在之前跑馬圈地的年代,比的是速度和膽量;如今需要精耕細作,比的是創新和品質。”深圳歌力思服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夏國新說,隨著個性定制、深度交互的生產方式在行業推開,精細化的供給、協同的制造、共享的設計等成為新趨勢。
“新的歷史發展階段,經歷不斷轉型升級的中國紡織服裝產業必將迎來產業定位的‘再定義’。”孫瑞哲說,中國紡織工業正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以往勞動密集型的傳統產業印象鎖定正在去除,以高品質高性能纖維、產業用紡織品、高端智能制造為代表的科技產業,以服裝品牌、家紡品牌為代表的時尚產業,貫穿全產業鏈的綠色制造產業,正成為新的社會認知,“科技、時尚、綠色”正在成為中國紡織服裝行業的產業新定位與新標簽。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紡織服裝產業“科技、時尚、綠色”的產業定位與產業屬性逐步鮮明。2015年,紡織行業勞動生產率(以工業總產值計)達到73.6萬元/人,是1978年的41.4倍。紡織全產業鏈能夠實現使用自主技術、自主裝備生產自主開發設計的優質產品。碳纖維、芳綸等一批纖維自主技術打破國外壟斷,取得重大突破,進入產業化階段,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品種進入國際市場。中國紡織面料總體自給率超過95%,出口服裝面料自給率顯著提高。
“質量是對消費者的尊重,也是打造品牌的基礎。做企業越久,越應回到原點,把衣服做好。”北京白領時裝有限公司董事長苗鴻冰說,邁向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品質將成為服裝業新的核心競爭力,也是應對貿易不確定性,鞏固不可替代性的關鍵。
孫瑞哲說,圍繞高質量發展的目標,中國紡織服裝產業要著力解決發展矛盾,加速實現供需結構、區域發展、產業收益的“再平衡”,解決規模巨大而有效供給不足、制造能力較強而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
更多精彩報道,請關注世界服裝鞋帽網。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