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 | 王天凱:激蕩40年,市場配置資源讓中國紡織業活力迸發
?2018年中國迎來了改革開放40周年
40年來中國這片進行著全世界
“最有勇氣的制度實驗、發展實踐”的土地
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一系列成就和變化
匯聚起來就是磅礴的力量
推動著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
折射著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
今天,我們特邀中國紡織行業領導
總結過去,展望未來
繼續改革,堅持開放
探索高質量發展之路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原會長
王 天 凱
1978年12月舉行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重要轉折點,會議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總目標,提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紡織工業率先投入了改革開放大潮,40年來,中國紡織工業的成就舉世矚目,多年來保持平穩、健康發展,在大的經濟波動中發揮穩定劑作用,支柱產業地位始終沒有動搖。
改革開放40年,實際上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完善的40年。對于中國紡織業來說,可以大致劃分為兩個發展階段,而這兩個階段是以2000年為重要節點的。
改革開放系列政策
推動紡織行業最早進入市場競爭
從1978年到上世紀末可以劃分為第一階段,這期間中國紡織業發展有以下幾個鮮明的特色:
一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資本、技術開始進入我國,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初期,港澳臺地區的資本、技術大量進入珠三角,隨后又擴展到長三角。技術、資本的引進,也帶來了先進的管理理念,這對中國紡織業的改革開放作用明顯。
二是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當時對吸納農村勞動力,促進工業化、城鎮化發揮了重大作用。如今行業不少有影響力的龍頭企業,大多是那個時期發展起來的。
三是先進的裝備大量引進,比如棉紡無梭織機、氣流紡以及先進化纖設備的引進,對于改造提升中國紡織業、提高紡織業整體裝備水平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同時,通過消化、吸收,對我們自身裝備制造業的提升幫助很大。當時,國家實施“兩機”項目,支持無梭織機、自動絡筒機關鍵部件的進口,以市場換技術,通過消化吸收,我們的裝備制造業得到快速發展。
四是國有企業的改革、改組、改造全面推進。從國家層面上,實行政企分開,把經營權和所有權分開,一系列國企改革措施提高了國企的經營活力。而當時在全國國有企業改革中,紡織業走在了前面。
在80年代中后期,國家出臺了輕紡拉動出口政策,通過輕紡優先、兩頭在外、大進大出,促進沿海地區經濟發展。而同期國家決定將服裝劃歸紡織行業管理,大紡織的格局以及服裝、裝飾、產業用三大終端產品形成。改革開放的初期實踐,已使行業的產權結構發生很大變化,上世紀90年代中期,已形成國有、三資、民營企業三分天下,行業的整體活力大大提高,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在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最早進入市場競爭的紡織國有企業,由于市場機制還不完善,以及面臨內部的沉重負擔和外部的競爭壓力,也逐漸陷入十分困難的境地。總量過大,結構不合理,中低檔產品過多,國有企業體制機制還不夠靈活,再加上出口受到配額限制,造成全行業連續6年虧損。
1997年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在中國紡織工業發展史上記上重重的一筆。在這次會議上,黨中央和國務院作出決定,把紡織工業作為國企改革解困的突破口,用3年時間先行扭虧,為整個國企改革起到重點突破、取得經驗、帶動全局的作用。目標是3年時間壓縮1000萬錠,分流安置120萬職工。這是紡織工業一次難得的歷史機遇,也是紡織工業的歷史重任。
3年脫困,黨中央、國務院下了很大決心,提供了核銷呆壞賬指標、壓錠補貼等六項政策措施。而行業上下更是以“壯士斷腕”的決心,用3年時間分流安置120萬紡織職工,這是在我國其他行業沒有過的先例,國有紡織職工為國家和行業的調整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奉獻。
經過3年調整,到上世紀末,中國作為重要的紡織生產、消費、出口大國的地位初步形成,紡織作為傳統的支柱產業、重要的民生產業、具有國際競爭比較優勢的產業定位已經明顯。最早進入市場競爭的紡織行業,競爭意識大大增強。紡織業不懼怕競爭,更期望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場環境。
公平公正市場環境
力促紡織行業又好又快發展
隨著進入新世紀,我國改革開放也進入了新時期,紡織業的改革開放里程也進入了第二階段。2001年世界貿易組織(WTO)第四屆部長級會議審議并通過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決定,它標志著中國的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也意味著紡織業開始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參與國際市場競爭。2002年黨的十六大明確本世紀前20年是重要戰略機遇期,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這以后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又相繼提出了更大限度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以及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充分表明了政府改革的決心。這樣的重大背景和外部條件,使紡織行業改革開放、結構調整進入了快車道,為中國紡織業發展創造了重要的歷史條件,未來增長空間大大增加。
外部環境的變化,也催生了紡織業內部體制的變革。2001年2月,國家紡織工業局宣布撤銷,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成立,行業管理體制發生重大改革。伴隨著國家機構改革的進程,紡織工業進一步完成了歷史性的嬗變。從紡織部到紡織總會,到紡織工業局,政府職能到此結束,計劃體制光環褪盡的紡織工業,完成了角色轉變,朝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闊步前進。
紡織業從行政管理轉為行業管理,政府到行業協會,管理思路有了很大變化,服務空間、服務形式都有了很大變化。協會從行業調查研究開始,確定行業發展方向,提出行業一系列發展目標,特別是在本世紀早期,中國紡織工業提出了科技、品牌、人才、可持續四大發展戰略。
應該講,在改革開放第二階段,我國進入了相對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市場配置資源起決定作用的論述為紡織工業參與國內外競爭創造了寬松環境。這個時期是我國紡織行業發展最快最好的時期。如今,我們已經成為了全球紡織生產大國、出口大國、消費大國,正在向紡織強國邁進。
40年的實踐表明: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給中國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給紡織業帶來了活力源泉。
首先,改革開放為行業發展帶來了比較充分的國內外市場公平競爭的大環境,特別是第一階段外資的引入、國有企業改革、鄉鎮企業發展,讓行業迸發出市場活力。一直以來,紡織業最不怕競爭,怕的是競爭環境不公平、不公正、不透明,充分的市場競爭是行業順利發展最重要的基礎。如今的市場環境依然還存在不公平的地方,需要不斷完善,比如棉花體制問題、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沒有徹底解決。
其次,改革開放讓我們比較好地把握了行業發展方向、目標、途徑。本世紀初,中國加入WTO后,紡織業視野更加開闊,充分把握了國內外形勢,及時提出了行業發展四大戰略,明確到2020年建成紡織強國的目標。
第三,改革開放讓市場配置資源越來越重要。行業企業充分運用好國內外市場資源,比較快地形成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優秀企業和優秀企業家,這批企業和企業家是我們行業非常寶貴的財富,也是行業從大到強的重要基礎。
40年來,紡織業發展從小到大,再到強,最根本的是堅持改革開放,創造了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營造公平的市場經濟環境是政府的重要職責,放手讓市場去配置資源。協會則把握行業發展方向,為企業提供有價值的服務,做到政府信得過、企業有需求、行業有價值。
就企業來說,紡織業中小企業居多,自身發展歷程各不相同,不可能有一成不變的發展模式,但會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其中一個就是把握好自身定位,確定好自身發展方向。務實、創新,把握好資源優化配置,堅持以質量效益為主是企業永遠要把握住的發展方向。
改革仍是進行時
紡織產業調整升級依然在路上
改革開放40年,我們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是改革還沒有完結,行業發展環境還有待新的突破。從外部來說,公平、公正、透明的競爭環境依然是頭等大事。多年來,棉花體制問題、融資問題、知識產權保護問題都有待從根本上破解,與企業發展相關的產業政策也需要高度關注。只要市場的事交給市場辦,政府營造好公平、公正的經濟環境,中國紡織業的創新動力將得到更充分的發揮。
從行業自身來說,也有關鍵問題待解決,比如重大基礎研究、重要原材料、重要裝備、重大成果推廣等。如何集中各方力量,形成好的體制機制,實行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值得深入探索。有些重大攻關單靠企業自身,無力也無法攻破,我們應該探索新機制,集中各方優勢力量形成合力,實現突破。最近的中興通訊芯片事件,也給紡織業帶來思考。雖然我們并沒有到那種被卡脖子的程度,但類似的情況也有,比如裝備制造業關鍵零部件很多還要進口,有些高端纖維材料也要進口。因此,我們仍要居安思危,要有緊迫感,力爭經過幾年有新的突破。而對于后備人才問題、招工難問題,也要早做籌謀,以自動化、智能化等多種方式來尋求化解之道。
站在改革開放40年的節點上,我們正在向強國目標沖刺。黨的十九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紡織行業也面臨全新的戰略發展機遇。“科技、時尚、綠色”正在成為中國紡織行業的新標簽、產業的新定位,新特征與中國紡織業四大戰略目標一脈相承。
到2020年,我們將在一些關鍵領域,包括關鍵性材料、關鍵性裝備、品牌等方面接近或者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深入,隨著經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費將繼續升級,我們依然面對挑戰。行業要不斷滿足消費需求,產業用紡織品滲透到社會各領域也在加快,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紡織行業將在更大范圍內布局,繼續優化配置資源,真正實現新時代的高質量發展。
40年前,改革開放一聲春雷,一代人篳路藍縷,改變了自身的命運,也讓百年中國告別積弱積貧,重拾偉大復興的民族自信。回顧歷史,展望未來;總結過去,開辟新天!
用一句話說:改革開放沒有盡頭,行業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還在路上。讓我們以改革創新改革,以開放接力開放。未來的道路依然任重道遠,我們還要繼續努力!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