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纖維技術專利申請現狀分析
中國麻纖維改性專利申請趨勢圖
麻纖維作為一種綠色纖維,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是中國重要的紡織纖維之一,在世界上享有盛譽。麻纖維品種較多,在紡織上采用較多的韌皮纖維主要有苧麻、亞麻、黃麻、劍麻、大麻、羅布麻等。如今,依靠現代紡織技術,麻纖維通過與各種植物、動物和化學纖維混紡生產出多樣化的紡織產品,即麻纖維復合材料。為探究該領域的專利布局情況,筆者通過中國專利文摘數據庫進行檢索,檢索日期截止至2018年1月18日,以期為相關行業提供借鑒參考。
起步較晚 研發有序推進
麻纖維復合材料是麻纖維和其他材料混合處理形成的材料。在麻纖維復合材料領域,發達國家投入很大。據歐洲大麻工業協會的資料顯示,歐盟大約有15家至20家公司從事大麻纖維的生產加工。發展中國家同樣對麻纖維復合材料的研究十分重視,如土耳其、孟加拉國、馬來西亞、印度、巴西等國都有對麻纖維用于復合材料的研究。
相比而言,我國麻纖維復合材料的研究工作起步較晚。據了解,我國麻纖維復合材料的研究始于1994年。專利數據顯示,在1994年至2012年間,該技術的專利申請量較少,不超過13件,但呈逐步增加趨勢,2006年達到一個小峰值,之后到2007年專利申請量出現了一個較小的回落。筆者分析,出現這種情況,主要原因是四川宜賓絲麗雅股份有限公司在2006年圍繞含有麻纖維混合復合纖維素新型漿粕技術提交了8件專利申請。在2012年至2016年間,該技術的專利申請呈逐年增加態勢,尤其是2015年比2014年的專利申請量翻了一番。近幾年,隨著環保要求的提高,很多企業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進行了技術改進,提交了一些有關麻纖維復合材料的專利申請。不過,由于2017年有些專利申請到檢索截止日還未公開,統計可能不完全。
目前,我國在麻纖維復合材料領域進行研究的主要有西安工程大學、中山大學和國防科技大學等高校,研究重點領域主要在熱固性樹脂基復合材料。筆者經過進一步分析可知,目前,中國麻纖維領域的專利申請主要涉及麻纖維的制備,即脫膠和復合麻纖維。專利數據顯示,麻脫膠的專利申請(IPC分類號為D01C)和麻纖維改性的專利申請(IPC分類號為D01F)分別為399件和299件,其中,外國專利申請人通過《專利合作條約》(PCT)途徑進入中國的專利申請僅有4件。
重點領域 加大改性研發
麻纖維改性是對麻纖維本身采用其他改性材料進行處理,麻纖維改性的主體還是麻纖維。專利數據顯示(如圖),我國麻纖維改性技術專利申請人較為分散,每位申請人的專利申請量不多。在專利申請量超過4件的申請人中,僅東華大學一所高校,且其專利申請僅8件,說明高校研發對該技術還未特別關注。相比而言,企業在該領域的專利申請量遠高于高校,展現出極高的研究活躍度,其中安徽、江蘇、浙江等省份的企業占據了絕大部分,這可能與目前紡織纖維行業以及政府部門的政策有關,同時也與國內相關地區的申請人注重綠色纖維技術的開發、可持續發展有關。
盡管麻纖維種類較多,但有一部分麻纖維復合材料的專利申請是根據不同麻纖維的特性而研發,同時還有一些適用于所有特性的麻纖維。筆者經過檢索發現,有近1/3的麻纖維復合材料專利申請(98件)是適用于所有麻纖維。其次,該領域的專利申請較多的依次是針對亞麻和苧麻的技術,這是因為我國的亞麻紡織規模占據世界首位,亞麻纖維粗而短,手感柔軟與棉相同,白色光澤度次于苧麻,在麻類作物中強力僅次于苧麻。另外,苧麻在中國的產量較多,且其具備纖維細而長,顏色較白,有絹絲般的光澤,具有吸水性,散熱性、強力高等優點。筆者認為,亞麻和苧麻的專利申請量較高與其在中國的產量和紡織規模是相匹配的。此外,劍麻、羅布麻以及黃麻的專利申請量大體相當,未來有待進一步研發。
從技術方面看,麻纖維改性主要涉及麻纖維本身表面改性以及和其他材料形成復合。其中以麻纖維復合材料為主涉及專利申請264件,在改性麻纖維中占比達88%。在這些專利申請中,由復合與改性兩種方法可見,主要為麻纖維與其他纖維混紡形成復合材料,僅有34件專利申請涉及麻纖維粘膠與其他粘膠或添加物形成復合麻纖維。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麻纖維改性的主要研究方向在于麻纖維與其他纖維或材料混合形成復合纖維。另外,純麻纖維改性的專利申請較少,主要是采用功能材料來對麻纖維表面改性,例如采用石墨烯表面改性以獲得強度和韌性增加的麻纖維等。更多的是麻纖維復合改性專利申請,混合的纖維包括棉、合成纖維或動物纖維等其他任意纖維,復合改性的材料包括樹脂、填料等。我國相關專利申請最多的申請人安徽皖翎羽絨制品有限公司申請的就是有關麻纖維的復合材料,主要是羽絨復合纖維,涉及將羽絨類材料與各類麻纖維以及其他添加材料混合制成復合羽絨材料,以獲得抗菌、抗紫外、防靜電等類型的復合羽絨材料。
復合麻纖維改性的性能主要體現在抗菌、強度、抗靜電、保健等。抗菌、抗靜電是利用了麻纖維的共同特點抗菌、吸水、吸濕和透氣性好的性能。保健是因為麻纖維普遍含有麻甾醇等有益物質,且不同的麻纖維還含有不同的有助衛生保健的化學成分。筆者通過對麻纖維成分的分析發現,隨著麻纖維及其保健用品深層次的開發,中國纖維將呈現廣闊的市場前景。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