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橋輕紡城發展歷史--五次革命 奠定了今天紹興柯橋輕紡城紡織大市的基礎
紹興-柯橋,中國生產規模最大、產業鏈最完整的紡織產業集群!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上游的PTA、聚酯、化纖;中游的織造、染整,后加工;下游的服裝組成的完整產業鏈。
這些內在緊密聯系,頻繁互動的行業及其所屬的企業構成了一個龐大紡織產業集群,成就了紹興柯橋輕紡城二十多年跨越式的發展。
從紹興紡織業的發展歷程看,主要是“五次革命”奠定了今天紹興紡織大市的基礎。
第一次革命“化纖”革命,也稱為面料革新。80年代初期,紹興的桑蠶產量遠遠不夠;國家實行原料配給織棉布,只有化纖原料不受國家計劃限制,而且“的確良”化纖類的面料十分緊俏,又無需憑票購買,紹興的企業家在這個市場縫隙中抓住了歷史性機遇,大量進口化纖設備,服裝也由棉花為主逐漸轉變為化纖為主,大批鄉鎮企業迅速崛起。
短短幾年時間,紹興以化纖為主的紡織工業已初成氣候,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紹興年產化纖紡織品已經超過億米。
圖片來源:百度圖庫
第二次革命“市場”革命,輕紡城崛起。1985年“的確良”面料因為價格便宜,結實耐用等優勢,深受人們所喜愛,在紹興這片熱土瞬間遍地開花,大批烏篷船載著客商到柯橋附近各個鄉鎮企業去買布,柯橋面料交易就這樣逐步形成。
1987年前后,紹興紡織工業出現“增產不增收”的尷尬局面,紹興人意識到:流通跟不上生產,市場銷售方式停留在“擺攤叫賣”的原始方式,不可能有大的發展。于是,1988年10月1日,在政府部門的牽頭下,柯橋輕紡市場(中國輕紡城)應運而生,幾經擴建,已發展成為亞洲最大的紡織品貿易集散中心。
另一批專業市場,如紡織原料市場、服裝市場、鞋革市場、皮件市場、小商品市場、服裝輔料市場、裝飾材料市場等也迅速在中國輕紡城內及周邊地區崛起。全市65%以上的紡織產品通過這里走向全國,走向全世界,并集聚了巨大的資金流、信息流和技術流。
圖片來源:百度圖庫
第三次革命“體制”革命,也就是鄉鎮企業的股份制改造。早在1993年,紹興就開始探索以股份合作制為主要內容的鄉鎮企業產權制度改革。
1998年前后推動了股份制“二次改革”。“兩次改制”為紹興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顯著提高了企業決策能力和快速應變能力,也大大增強了紡織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活力,目前全市鄉鎮企業改制面已經超過99%。
圖片來源:百度圖庫
第四次革命“無梭化“”革命,生產技術革新。1992年到1996年,紹興紡織集群進入大發展的時期,由于受韓國、臺灣等進口高檔紡織對紡織品市場的沖擊,大量進口面料充斥整個中國輕紡城,而本地面料卻無人問津,紹興輕紡業面臨危機。主要原因在于國內外企業的裝備和技術差距,國外紡織企業已實現無梭化,印染采用電腦分色制版,而紹興全是有梭織機,印染全是手工分色描稿。
鄧小平同志南巡談話后,全國掀起新一輪改革開放高潮,于是從1995年起,紹興發動了一場“無梭化”革命,大量引進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織造、印染設備,無梭化革命風起云涌,一度出現了紡絲、織造、印染設備進口熱,三年中淘汰了4萬臺有梭織機,引進了2萬多臺無梭織機,使無梭化率達到50%以上。這是紹興紡織發展史上一次脫胎換骨的革命,紹興的紡織企業裝備水平一下子達到90年代中期世界發達國家水平。
圖片來源:百度圖庫
第五次革命“外貿”革命。1998年,受東南亞金融風波影響,紹興市紡織業受到沉重打擊。幾經市場洗禮的紹興人從全球范圍的比較中找到了癥結:紹興的紡織品出口率太低,僅3%。當年,政府適時出臺了鼓勵擴大自營出口的一系列配套政策。企業也看到了“提高產品檔次,打向國際市場”的巨大商機。一時間,紡織企業中掀起了“外貿”革命。
1998年至2003年,全市紡織品自營出口年均增長速度超過50%。在國內紡織行業不景氣的情況下,紹興紡織業依靠開拓國際市場,保持了生機和活力。
圖片來源:百度圖庫
通過“五次革命”,經過20多年發展,柯橋中國輕紡城已成為目前亞洲最大的輕紡專業市場,輕紡產品總銷售額占全國的1/3。名列全國10大專業批發市場第2位。全球每年有四分之一的面料在此成交,與全國近一半的紡織企業建立了產銷關系。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