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多來一直沒有翻身 達芙妮當初是如何走下神壇的?
達芙妮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原名為永恩國際集團有限公司,于1990年,預見于中國優質鞋類市場具龐大潛力,該集團創立自有品牌"達芙妮",制造及銷售女裝鞋類,成為中國最成功之國內品牌之一。
2018年達芙妮發布2018年第二季度業績警告。上半年同店銷售跌幅9.1%,凈關閉416個銷售點。
達芙妮預警稱,公司上半年虧損將與2017年下半年虧損相若。這意味著,這家公司今年上半年虧損額將同比增加一倍還要多,將達近5億港元。
達芙妮曾經的市值超過195億港元,但現在僅為5.51億港元,每股價格價格僅有0.34港元!回望達芙妮從巔峰滑落低谷的這三年半,根本沒有能翻身的跡象,它這是怎么了》
達芙妮,在上世紀90年代初推出自己的女鞋品牌,選擇在百貨公司開專柜邁出國內市場的第一步,也是女鞋行業中為數不多擁有從制造、設計到終端銷售整條產業鏈的企業。
產品方面,為了降低成本,達芙妮主要依靠自己的團隊做設計,以“基本款”為主,這樣大部分女鞋的模具可以通用,通過微小改變即可滿足差異化。
這種設計思路讓達芙妮可以將物料利用率大大提高。完整的產業鏈成本控制加上租金上的優勢,讓“平價走量”的達芙妮也有不錯的利潤率。
渠道方面,因為客單價較低,達芙妮將商場專柜逐漸撤出免去百貨高昂的扣點,將渠道重點放在街邊專賣店上。
自1999年陳英杰上任達芙妮總經理后,達芙妮就將渠道策略重點由代理商轉向開設自營專賣店,這讓達芙妮可以迅速對環境變化做出反應進行打折或調貨,而不用看商場臉色。
就這樣達芙妮以每年300家門店的數量在內地迅速擴張。2005年陳英杰判斷隨著越來越多社區出現,大眾消費習慣正在從百貨公司向社區商圈轉移,所以創立了新品牌“shoebox(鞋柜)”,開設在大眾經常光顧的社區和超市里。
在最輝煌的時候,達芙妮號稱每年能銷售出近5000萬雙女鞋,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曾經接近20%。這代表在中國每5雙女鞋就有一雙來自達芙妮。
2012年巔峰時期,達芙妮門店總數達到6881家。
2012年后,達芙妮就開始走下坡路。當時,幾乎國內所有服飾公司都遇到的“中年危機”:品牌老化,產品不夠時尚,訂貨會模式導致庫存積壓,人力、物業、流通成本上漲,受電商沖擊。達芙妮也一樣,品類單一,當初省下的設計開發成本,到了還的時候。
銷量上不去導致庫存積壓,成本上升壓縮利潤空間,達芙妮陷入泥潭。
自2012年的巔峰之后,達芙妮就開始關店,連帶營收也開始下降,并且毛利率、凈利率持續走低,2015年、2016年和2017年,達芙妮分別虧損3.79億港元、8.19億港元和7.34億港元。
毛利持續下跌的一大原因,是達芙妮的平均售價持續下滑。2012年下跌10%,2014年單位數下跌,2015年下跌4.6%,2016年下跌4.8%至159元人民幣,2017年同樣為159元人民幣。
后來,達芙妮累積關店超過三千家,但門店布局變動并不大,尤其是四到六線城市的占比。
對市場中門店的情況,達芙妮一直沿用一到六線的城市劃分,且財報里幾乎沒有對消費人群的關注,看來達芙妮的消費主力人群并無多少變化,這也側面反應了達芙妮渠道品牌的本質。
達芙妮售價下跌的另一個原因,是在庫存清理上。雖然存貨下降了,但帶來的相對壓力卻沒有變化,遲緩的清理動作是一步保守的錯棋。此外達芙妮庫存撥備逐年上升,這說明達芙妮存貨庫齡結構沒有得到優化。
線下清倉,就跟線上完全不是一個樣子。打折會損害品牌價值,很多品牌往往把庫存銷毀或剪標處理,也不讓其流入市場,但達芙妮則長期在門店打折促銷,要是再配個音樂或者大喇叭,那簡直是把品牌形象往泥里整。
新品進入,總是被籠罩在這種吆喝聲之中,很難有銷售提振。而且,門店銷售庫存,必然會擠壓新品的銷售空間,這又陷入了庫存死循環。
渠道品牌的時代早已過去,而達芙妮的問題顯然不只是渠道成本高,是品牌、產品有問題,需要在穩住毛利的同時,做好產品好設計,把價格提上去,覆蓋掉銷售費用。
更多的問題在達芙妮管理層領導力上。達芙妮直營店比例如此之高,在經營乏力時會風險都壓在自己身上,但同樣達芙妮應該更容易感覺到痛,直營門店是自己的“手腕”,如果達芙妮愿意改變,阻力肯定要比那些“訂貨會+經銷商”模式的品牌要小很多吧。
來源:生意我最行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