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個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建設簽約儀式在武漢紡織大學舉行

6月28日,紡織行業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共建協議簽約儀式在武漢紡織大學國際交流中心隆重舉行。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杜柯偉與武漢紡織大學校長彭育園分別代表合作雙方正式簽約,在武漢啟動全國首個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建設。來自烏茲別斯坦、巴基斯坦、土耳其、利比亞、阿塞拜疆等國家紡織行業10余名領導、專家,以及學校50余名院部負責人見證簽約。
彭育園在簽約儀式上致辭,回顧了學校國際交流合作事業的發展歷程,分享了學校與防織服裝企業及海外高校推進科研合作與聯合培養國際人才等項目的進展與案例。他指出,人文交流與戰略互信、經貿合作,已成為中國對外關系發展的三大支柱,是推動雙邊和多邊關系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同時,中外人文交流也是高校提升國際化水平、促進“雙一流”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依托并發揮高校優勢,積極推進產學研合作,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技術支撐與人才培養等服務是融入國家教育對外開放政策與“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舉措。他希望今后在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的指導與支持下,通過共建紡織行業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搭建起政府、高校、企業三方合作的可持續發展平臺,為我國中外人文交流貢獻紡大力量。
杜柯偉對學校在紡織行業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前期規劃與籌備過程中做出的大量工作給予充分肯定。他指出,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平臺,近年來,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為目標的“一帶一路”建設全面推進,為我國各行各業的企業走出去開展經貿合作提供了機遇。建設行業的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主要基于三點考慮:一是發揮人文交流在經貿合作中的基礎性、先導性、長效性作用。二是發揮高校的資源優勢,推動高校更好地履行社會服務職能。三是助力高校的“雙一流”建設。今天雙方簽約,意味著兩家單位將合作掀開推進紡織行業中外人文交流的新篇章。研究院將采用“行業+國別”的研究模式對紡織行業的中外人文交流進行研究,為中國的紡織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等方面的科研服務,根據紡織企業在海外市場的發展需求,培養培訓符合企業需求的海外人才,幫助企業解決在海外發展的人力資源本土化問題,合作推動行業相關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宣傳,促進中外交流,將研究院建設成集紡織行業研究、校企合作、教學和國際交流等功能為一體,且具有示范意義的紡織行業交流實踐平臺。他希望,紡大要以本次簽約活動為新起點,把研究院辦好、用好,努力把研究院打造成服務“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紡織行業發展的智庫和人文交流的新品牌。
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紡織與輕工業學院主任MANSUR ALISHEROVICH MANSUROV先生代表與會外賓發言,他熱烈祝賀教育部人文交流中心與武漢紡織大學聯合成立紡織行業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同時,他表示中國的變化日新月異,海外專家學者希望能分享中國的進步成果,更愿意做中外人文交流的使者。
據悉,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與學校合作共建紡織行業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是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十九大以及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推動落實中辦、國辦《關于加強和改進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見》的重要舉措。根據協議,雙方將按照平等互信、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協同發展的原則,通過發揮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和武漢紡織大學在政策、智力、人才、科研等方面的優勢,以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為平臺,對接中國紡織企業在走出國門、轉型升級、戰略發展等方面的需求,促進科研人文與產業發展的有機融合,增強紡織行業的文化底蘊和社會形象,提高中國紡織企業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與影響力,以此高水平服務國家“一帶一路”戰略,高質量服務長江經濟帶、內陸開放高地和國際交往中心建設以及湖北省經濟社會發展。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