磋商在上海重啟,公報精神何以傳承?
7月30日,第十二輪中美經貿高級別磋商的帷幕,在上海拉開。
綜合網上網下消息,聊聊這次磋商的情況。
從30日中午開始,美方兩位牽頭人——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和財政部長姆努欽,乘坐不同航班分別抵滬,住在上海外灘茂悅酒店。
當天晚上,中美雙方舉行了簡短的工作晚餐。
跟前幾輪一樣,馬不停蹄,邊吃邊談。
晚餐地點,在上海和平飯店九層華懋閣。
上海和平飯店,早年叫華懋飯店,1929年建成營業,在上海灘久負盛名。
新中國成立后,飯店于1956年重新開業,起名上海和平飯店。
從那時起到現在,同時代的飯店多已在時間里消逝,唯有和平飯店還佇立在外灘,見證著人來車往,潮落潮起。
網上傳出的消息,當天傍晚18時53分左右,美方車隊抵達和平飯店。
“夜色下的浦江兩岸涼風習習,8點05分,劉鶴副總理與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財政部長姆努欽登上了和平飯店九樓的露臺共覽浦江。這里還有一個小細節,劉鶴副總理與萊特希澤、姆努欽在露臺上還轉過身來以陸家嘴夜景作為背景拍照留念。——澎湃新聞《八點零五分,共覽浦江》”
其實,陶然筆記還看到兩張圖↓

看看賓主表情,現場氣氛還挺和諧。

三位牽頭人觀賞了外灘的景色。
磋商重啟之地的名字,也不由得讓人浮想聯翩:
在和平飯店重啟磋商,能否給中美經貿合作帶來新的開始?
磋商這次移師上海,方方面面都很關注。
陶然筆記在《抱著舊黃歷 談不出好結果》中列舉過比較有代表性的解讀。
不妨多說幾句,談談對磋商地點放到上海的理解。
首先,這有利于磋商氣氛由緊張向緩和的調節緩沖。
從5月初的劍拔弩張到如今中美重回談判桌。人是坐下了,但中美間的分歧并未消除,更何況還有人不時玩點極限施壓的老把戲,因此磋商氣氛未見得就能一下子扭轉過來。
在陶然筆記看來,這種情況下換個地方談,對談判雙方的情緒都能起到調節緩沖的作用。
上海是中國經濟最具活力的城市,也是美國人乃至西方最熟悉的中國城市。
在這里重啟磋商,既能傳遞“政治的歸政治,經貿的歸經貿”的訊號,同時也有利于緩和緊張氣氛。
“事緩則圓”,讓雙方都有點調整空間,有利于創造積極一些的氛圍。
其次,這有利于讓美方更直觀地感受中國機遇,掂掂“談與打”的利和弊。
上海是世界觀察中國經濟的重要窗口之一,中國的市場、中國的機遇,在這里能夠得到最為直觀的體現。
美方對中國市場的機遇,心知肚明。
不過,紙面上得來是一回事,身臨其境的感受則是另外一回事。
讓美方有更直觀的感受,能加深他們對中國經濟乃至中國的理解。
更何況,眼下上海自貿區新片區呼之欲出,已有不少專業人士從當中看到合作機遇。
“上海自貿區新片區為中美貿易的拓展提供更多機會:新片區有望在投資貿易自由化,在投資經營便利、貨物自由進出、資金流動便利、運輸高度開放、人員自由執業、信息快捷聯通等方面探索創新突破,并對標國際通行規則,探索更具競爭力的相關稅制安排。——摘自微信公眾號lixunlei0722”
不過,這件事也不能強求。
就像在上一篇文章里討論過的,中國的市場機遇就在那里,對國外企業和中國國內企業來說,都是公平的,一視同仁的,不會專門為誰而留。
要是誰錯過了這個機遇,只能自己為短視買單。
此外,大家寄望于1972年《中美聯合公報》(《上海公報》)的精神能得以延續,這尤其要看到當年公報折射的智慧和胸懷。
1972年2月27日,周恩來總理和美國總統尼克松在上海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聯合公報》(《上海公報》),并于2月28日對外發表。
“《上海公報》成為中美關系史和國際關系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不僅標志著中美長達22年隔絕狀態的結束和兩國關系正常化的開始,也對亞太地區乃至世界形勢產生了積極和深遠的影響。《上海公報》開啟了中美關系正常化的大門。”
眼下,磋商地點放在上海,國內國外很多人在解讀時都提到這份公報。不過,其中有兩層重要意思卻少見提及。
其一,《上海公報》作為中美關系正常化的轉折點,是歷史發展的結果。
在那之前,中美之間吵過架、較過勁、見過血。
在當時的國際形勢下,中美間是在除了合作之外的所有相處方式都嘗試過之后,才有了尼克松訪華,這才有了《上海公報》。
這個選擇,是在實踐中摸索出來。
中美兩國“合則兩利,斗則俱傷”,并不是一句空話。
其二,《上海公報》在表述方式上,也暗含了歷史上中美的相處之道。
尼克松在回憶錄中提過一件事:
按照基辛格在第二次波羅行動計劃中商定的辦法,這個公報打破了外交上的常規,坦率地說出而沒有掩飾雙方在主要問題上的重大分歧。因此,作為一個外交文件,公報的文字是異常生動的。——《時代的破冰者——尼克松回憶錄》
有分歧但不回避分歧,公開表達。有對抗但不忽視共同利益,求同存異。
《上海公報》的字里行間,有著不同尋常的智慧和格局。
從這兩層意思看,如果《上海公報》的精神能夠在接下來的磋商中得以體現,善莫大焉。
只不過,這并不是單方面能完成的任務。
中方釋放的誠意,只有在得到美方的積極回應之后,才能真正有利于磋商的推進。否則還是那句話,抱著舊黃歷,談不出好結果。
接下來的歷史,該怎么書寫?
筆在手中,路在腳下。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