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紡織工業部建設局局長 向紡織強國勇敢邁進
原紡織工業部建設局局長趙鼎勛/文
編者按:
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70年來,中國紡織工業從弱到強,取得了全方位、開創性的發展,發生了深層次、根本性的變革。紡織業作為國家工業化進程的母親行業、對外開放的排頭兵、經濟體制改革的先行者,已將中國建成為全球最大的紡織品服裝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
為全面回顧70年來中國紡織工業的歷史進程,從不同角度展現紡織工業的巨大變化,記錄紡織人敢于探索、奮勇前行的時代故事,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刊——《紡織服裝周刊》特開設“我和我的祖國”專欄,向行業內外企事業單位、機構、學校、團體、個人征文,通過謳歌行業企業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表達對黨、對祖國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進一步展現紡織業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的決心。
人過70已進入老年,新中國70華誕風華正茂。我是1951年2月從學校分配到紡織工業部參加工作的,是與共和國一同成長的一代人。
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央人民政府組成中就有紡織工業部。當時的全稱就是中央人民政府紡織工業部。這說明中央對民生工業的重視。建國后的歷史發展也證明,發展紡織工業不僅直接解決人民衣被甚少的問題,還能解決就業、積累資金、創收外匯、保持社會穩定。解放初期,國家發行過折實公債,這個“實”中就有龍頭細布一項。后來發展憑證供應,紡織業要保證布票兌現,既是一項經濟任務,也是一項嚴肅的政治任務。新中國的紡織工業部承擔的任務光榮而艱巨。
紡織工業發展至今,已經不僅僅是民生工業,它還是一種重要的纖維材料工業,是國民經濟基礎工業中的一員。高模高強纖維、碳纖維等各種工業用纖維廣泛應用于交通運輸、工農業發展、勞動保護、航空、航天、航海、醫療衛生、文娛體育等等方面,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當今紡織業與建國初期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有天壤之別?! ?/p>
成功解決三大問題
紡織工業部成立初期,面臨三大問題——裝備、原料、人才。我談談紡織業解決這三大問題的概況。
一是裝備問題。舊中國遺留下來的號稱“500萬錠”的設備參差不齊,而且數量遠遠不足。在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的情況下,紡織部提出了自力更生發展紡機制造。經中央批準后,紡織部按紡織生產工藝程序組建起了各類紡織機械廠,不僅滿足了國內發展建設需要,還成為了我國第一個成套設備援外的行業。
二是原料問題。制約紡織工業發展的最大瓶頸是原料問題。紡織的主要原料是棉花。棉花有一個與糧食爭地的矛盾。紡織部成立后三四十年間,從未間斷過尋求對紡織原料問題的解決之道。
上世紀50年代就開始研究利用野雜纖維的可能,如棉桿皮、甘蔗渣、劍麻等,但都未取得實用有效的結果。60年代,得知可以用石頭做布,引進了北京維尼綸廠,隨即在全國推開了九個維尼綸廠;后來,引進了保定粘膠纖維廠、蘭州化纖廠(腈綸),在丹東、南京、新鄉建立了三個粘膠廠;70年代提出引進石油化工裝置,以解決糧棉爭地矛盾,隨后紡織部引進建設了上海石化、天津石油、遼陽石油化纖和四川長壽用天然氣制聚乙烯醇,所稱“四大化纖”。四大化纖建成投產,有效地解決了糧棉爭地矛盾,卡脖子的紡織原料瓶頸疏解了,國家終于在80年代宣布取消了紡織品憑證供應。
三是人才問題。紡織工業是專業性很強的行業,發展紡織需要大量專業人才。人才從哪里來?紡織工業一路走來,我總結有三大經驗:
一是從生產一線中找英雄模范人物。上世紀50年代涌現出一大批勞動模范、能工巧匠,他們中不少人經過培養還擔當起國家重要崗位領導職務,像李瑞環、倪志福。紡織戰線上也有不少勞模,像郝建秀經華紡培養鍛煉也走上了領導崗位。二是建立紡織院校培養專業技術人才,如建立華東紡院、河南鄭州技校等。當今紡織戰線上的技術人才,不少是華東紡院(今東華大學)出身。三是充分發揮現有人才潛力,采用“母雞下蛋”辦法從老廠衍生出新廠需要的人才。老廠帶新廠,不僅要負責培訓新廠新工人,還要建立一套從廠長到車間主任、班組長的各級骨干?,F在不少化纖廠的化纖專業人員是從保定、丹東、儀征等母廠擴散出來的。
傳承和發揚紡織精神
回憶這些往事,不是念舊。社會主義事業在快速發展,客觀環境也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仡欉^去,是想從中能感悟到一些什么,能學習和傳承些什么。紡織工業發展的經驗很多。我體會紡織工業部在解決當年面臨的三大問題中,有三種基本精神是值得我們紡織人傳承和發揚的。
第一,實事求是的精神。紡織業從全局出發,審時度勢擺正自己的位置,實事求是地制定發展思路,有的放矢。在百廢待興情況下,自力更生比等靠要主動有效,發展紡機是這樣,發展化纖也是這樣。
第二,勇于擔當的精神。紡織業要搞紡機制造,要搞化學纖維,都是沒有現成的基礎,要從零起步,難度可想而知。紡織業勇于擔當,只要認定應該做的,就迎難而上堅定不移,堅持從實踐中學習,一步一個腳印地抓住實踐中出現的問題,認真落實解決問題,最后都收到了一次性投產成功,培養了人才,積累了經驗。
第三,抓住主要矛盾,鍥而不舍一抓到底的精神。新中國成立,紡織業面對的主要矛盾是能力不足。紡織業主要抓兩手,一手是抓現有的設備能力挖潛增產,另一手是加快建設新廠增加產能。
千方百計挖掘現有能力產能。曾采用總結先進操作法,普遍提高產品質量增加生產效率。采用三班倒生產,息人不停機,后來三班倒因晚班工人休息不好,進而改為四班三運轉,提高了生產效率,保證了工人健康。也采用過提高車速來增加產量,但提高車速后,增加了用電,加大了機物料損耗,增加了操作工難度。后來發動群眾攻克難關,改進機物料質量,加強設備保全保養,堅持了高速運轉,增加產能。
在建設新廠方面,注意了全面布局,采用在接近棉花產地的內地,以紡織基地的模式一個新廠接一個新廠地建設。改變了舊中國紡織業集中上(海)青(島)天(津)的局面,在河南、陜西、河北、北京等地興建了紡織基地,成立了紡織設計院,組建了紡建隊伍,專業設計、專業施工。
改革開放促進了紡織工業大發展
紡織工業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引進大型化工設備建設四大化纖,紡織是領頭羊。建設儀征化纖,利用中信公司在海外發行債券引來資金搞建設,紡織是第一家。
原來我一直認為,在上世紀50年代我們能一年建成投產一個中型紡織廠,效率很高?,F在看來,五六個紡織基地一年一個廠,每年也就是增加50萬錠,十年也不過500萬錠。現在一個廠就是幾十萬錠,改革開放以來紡錠一下漲到了億錠,引進技術、管理、資金,各種類型的紡織企業蓬勃發展,在競爭中發展,在發展中提高。
黨的十九大制定了實現中國夢的兩個百年奮斗目標,我們一定要堅定不移地遵循黨中央部署,堅定地走中國自己的路,辦好中國自己的事。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號召我們,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我們要堅韌不拔、鍥而不舍奮力譜寫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壯麗篇章。我們一定要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加倍努力奮斗,把中國從紡織大國勇敢地向紡織強國推進。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