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之光”紹興搭臺,推廣麻纖維脫膠等技術
8月21日,由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中國麻紡織行業協會、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發展部主辦,光山白鯊針布有限公司、意達紡織機械(中國)有限公司、紹興勇舜印染有限公司、綠章(北京)新能源技術有限公司、北京愛科賽爾認證中心有限公司、孫吳縣人民政府協辦的"紡織之光"麻纖維脫膠與產品加工新技術推廣會在紹興舉行。
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葉志民,中國麻紡織行業協會會長董春興,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發展部副處長開吳珍,光山白鯊針布有限公司營銷總經理鄒峰,意達紡織機械(中國)有限公司銷售總監榮儀勛,紹興勇舜印染有限公司董事長沈志奇,綠章(北京)新能源技術有限公司經理張世福,北京愛科賽爾有機認證有限公司紡織品項目部經理趙芳美,孫吳縣發展與改革局副局長鞠曉江及相關行業專家和企業代表參加了本次推廣會。會議由中國麻紡織行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承澤主持。
中國麻紡織行業協會會長董春興在致辭中表示,麻紡是一個規模相對較小的分行業,但是科技成果推廣的規模并不小,這也說明行業對技術進步的迫切需求。麻紡協會也希望通過這個平臺給大家提供一個交流、學習、溝通的機會,也希望通過交流能夠促進行業科技進步,縮短工藝流程,提高產品質量,降低勞動成本。相信通過大家的不斷努力,麻紡織行業會越來越好。麻紡織行業是一個非常有希望的行業,在未來三到五年,麻紡行業應該有一個飛躍式的發展,各位將成為麻紡未來的見證人,分享行業取得的豐碩成果。
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葉志民在致辭中表示,本次推廣會的專業性和公益性都很強,會議的主題圍繞麻纖維脫膠展開,麻纖維脫膠是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行業發展的關鍵問題,很多紡織院校和企業都在關注這一問題,也取得了很多相關研究成果。麻紡行業是一個傳統行業,舉辦本次技術推廣活動,希望專家企業能夠發揮各自的作用,通過本次活動推動麻紡行業的科技進步,促進行業的整體發展。
葉志民對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的基本情況進行了介紹,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的前身,是按照紡織工業部部長錢之光部長遺愿于1996年設立的"錢之光科技教育基金",2008年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作為發起單位,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為業務主管單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正式登記注冊,并正式更名為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多年來,基金會在行業有識之士和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大力支持下,基金主要用于資助我國紡織服裝行業科技進步和科技推廣工作,以及獎勵優秀紡織服裝專業學生、一線優秀工人等。
會上,葉志民為"紡織之光"捐贈單位光山白鯊針布有限公司和意達紡織機械(中國)有限公司頒發了捐贈證書。
東華大學紡織學院教授李毓陵作主題為生物反應器脫膠技術研發進展的演講。目前麻脫膠的方法主要有傳統漚麻法、化學脫膠法、生物脫膠法等,這些方法在麻脫膠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技術上還存在瓶頸尚需突破。李毓陵在演講中提出的新思路是基于厭氧生物反應器(專利)的連續流脫膠,以期達到高效、穩定、可控的效果。該技術將徹底解決麻脫膠污染的難題:純生物處理技術,不添加任何化學藥劑,不產生任何有毒有害物質,綠色環保。解決脫膠時間效率低的難題:該工藝核心裝備為生物反應器,應用的是常規生物菌種,平均脫膠時間2~3天。解決脫膠運行成本高的難題:本技術的生物反應器將麻的膠質作為營養質,具有微生物自身循環再生的功能,一次投入,長期運行,無中間制劑成本,運行費用極低。解決脫膠效果不理想的難題:應用獨特的微生物梯度馴化技術,馴化出對纖維素損傷低,對膠質處理效果好的菌種。核心技術成熟可靠,應用風險小:本生物反應器的菌群分布、菌種轉運行為和流變行為等理論研究清晰,50M3級裝置運轉穩定,安裝場地無特殊要求,占地小,規模應用風險小,所用厭氧菌安全系數高。
光山白鯊針布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陳玉峰對麻纖維梳理新器材提升質量優勢進行分析。麻紡技術發展經歷了麻紡聯梳細分化、麻紡設備棉型化、麻紡工藝精細化、麻紡混紡常態化、麻紡紗線細支化、麻紡制品高檔化、生產流程高效化的發展階段,麻紡紗線技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在新型包芯紗、渦流紡、轉杯紡、精梳紗、高支紗、輕薄織物、綠色環保時尚等方面應用。在梳理過程中存在著纖維開松、纖維細化、纖維梳理、纖維轉移、纖維摩擦等問題。陳玉峰介紹了包括新型開松針布、新型柔開松大排雜刺輥針布、柔性梳理錫林針布、新型高轉移、強控制道夫、新型橫密高密蓋板、淺齒密齒固定蓋板、表面涂層精梳錫林降低纖維損傷在內的新型麻紡梳理器材原理及優勢,并列舉了相關問題的解決實例。
陳玉峰總結,麻纖維紡紗技術發展帶來針布梳理中的七項問題:梳理不充分;纖維損傷大;落麻多針布嵌雜、精梳排除短絨效果差、針布使用不耐磨、適紡范圍不廣泛等。針對這些問題,采取薄齒尖、高硬度、柔性分梳、表面強化處理、強排雜充分梳理等新型設計,在開松、梳理、精梳梳理過程中能夠發揮優勢,解決麻纖維梳理損傷纖維大、排雜不充分、麻結多、針布不耐用等問題,實現麻紡梳理質量的有效提升。
北京愛科賽爾有機認證有限公司紡織品項目部經理趙芳美對有機紡織品市場趨勢及認證程序進行介紹。趙芳美對市場趨勢及有機認證流程進行了闡述和介紹:國際品牌參與持有有機產品的比重會不斷提升市場需求仍會不斷增強。GOTS標準是高端小眾品牌的選擇,但快速品牌的興趣會越來越大。有機纖維品種多樣化,有機麻、有機羊毛、有機絲、有機羊絨已不斷出現,但有機棉制品仍是主要品種。中國的有機紡織品市場潛在需求非常大,2019年中國有機與回收認證企業增長明顯。
北京愛科賽爾有機認證有限公司客戶經理徐倩介紹了有機農業市場趨勢及認證程序。
山西綠洲紡織有限公司董事長袁保衛作主題為亞麻格局不變,大麻蓬勃發展的演講。袁保衛從亞麻文化路線與大麻功能路線角度切入,分析如何能夠讓品牌商及消費者市場更好地接受麻纖維,以及由此展開的大麻產品的開發定位。同時詳解了麻產品的工藝技術及結論,大麻生產技術應該廣泛借鑒亞麻和苧麻成熟的工藝技術,引進、轉化、實施、總結,不斷實現PDCA循環。生活中接觸最多的麻纖維共4種,大麻、黃麻、亞麻、苧麻,如果用工藝纖維來界定這幾種纖維得到的結論是:大麻工藝纖維必須通過脫膠才能獲得;黃麻不能用脫膠的方式獲得工藝纖維,方法只有一個:梳理;亞麻既可以采用脫膠方式來獲得工藝纖維,也能通過梳理方式獲得工藝纖維;苧麻和大麻一樣,苧麻的工藝纖維也是通過脫膠的方式獲取。
袁保衛建議從業者遵守行業準則,恪守行業操守,"買全世界最好的麻,紡全中國最好的紗,織全行業最好的布,織全世界最平的平紋,你就會在紡織領域永遠立于不敗之地。"任何一個企業用這樣的理念規范自身發展,都會立于不敗之地。
技術推廣
電化學應用于麻纖維的新型脫膠技術
天津工業大學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朱若英
在保證亞麻纖維細度的前提下應盡量去除伴生雜質,但仍需保留少部分果膠、木質素等作為纖維間的粘結點,以保證束纖維的長度雜質。電化學用于麻纖維的新型脫膠技術與化學脫膠工藝比較:脫膠生產周期縮短;以溫和條件下的生化反應取代強酸、強堿、高溫下的"浸酸"、"一煮"、"二煮"工藝流程;消除強酸和高溫下的強堿對纖維的負作用,制成率大大提高;大幅度改善其可紡性能,如單纖維強度、纖維的耐磨性等。技術優勢包括:處理后的麻纖維具有較好分裂度和白度,強力損失小,可紡性明顯優于傳統處理方法。處理工藝條件較為溫和:低溫、近中性、時間較短;效率高;能耗低。后水洗能耗小,前處理工作液可重復循環使用,顯著降低了水資源的消耗及廢水處理處理負擔;本脫膠技術還具有對脫膠殘液的降解和礦化作用,因此使用后的脫膠廢水可以經簡單處理后即可排放或繼續使用。
結論:電化學應用對麻纖維的伴生物具有優良去除作用。處理后的麻纖維具有較好分裂度和白度,強力損失小,可紡性明顯優于傳統處理方法。顯著優點在于:處理工藝條件較為溫和:低溫、近中性、時間較短;后水洗能耗小,前處理工作液可重復循環使用,顯著降低了水資源的消耗及廢水處理處理負擔;能耗低。
R9500高速劍桿織機的技術特點
意達紡織機械(中國)有限公司銷售總監榮儀勛
意達紡機的劍桿織機一直以來覆蓋著紡織行業的各個領域,通過視頻演示展示意達全新高速劍桿織機機型產品,和高速劍桿織機在毛、麻、絲織以及家紡面料領域的應用。
意達紡織機械還針對麻紡織產業的特點,特別推出一款具有專利的"無左側廢邊"的織造技術,以降低獨立廢邊對麻類等高價值紗線的浪費,每臺織機每年降低成本5-8萬元。
SEDO系統助力麻紡行業實現生產智能化
綠章(北京)新能源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張世福
根據自身優勢,幫助印染企業實現自動化、智能化、數字化生產的成功案例。1、可以達到95%以上的數據由系統自動獲取,不需要人工輸入。數據及時、準確;2、全系統閉環控制,沒有邏輯開口,或者后門漏洞;3、計劃管理和生產工藝管理基本實現人工智能,系統可以最大程度擺脫人為因素干擾;4、系統直接控制機臺,全面管控能源及資源的消耗及設備效率。管理者可以實時監控到每分鐘時間,每一分錢成本的花費和流向;5、有標準的控制接口解決方案,可以兼容和控制所有品牌設備;6、精確控制,提高效率,節能,省人;7、多系統整合,減少投資浪費;8、總結、歸納、沉淀,由人腦傳遞給電腦,變經驗為知識規則,形成企業永久的生產知識庫。
漢麻麻皮的草酸銨-酶聯合脫膠工藝
天津工業大學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鄭振榮
漢麻纖維具有抑菌保健、抗紫外輻射、吸濕透氣、吸波隔聲、抗靜電、制品柔軟不刺癢的優良特性,是一種生態友好、發展前景廣泛的綠色纖維。脫膠是決定漢麻纖維品質和應用價值的關鍵因素。鑒于漢麻麻皮中含有豐富的果膠成分,開發一種"鹽-生物酶"聯合脫膠工藝,脫膠液即是果膠提取液,既能實現漢麻纖維的脫膠,還能變廢為寶,減少污水排放,提高漢麻的利用價值和經濟效益。草酸銨具有較強的金屬絡合作用,可與果膠酸鈣中的鈣離子螯合生成可溶性銨鹽,增加果膠溶解度。
鹽-生物酶聯合脫膠總結1、利用草酸銨-生物酶聯合脫膠工藝,獲得纖維強力高、摩擦系數符合紡紗要求;2、草酸銨-生物酶聯合脫膠后纖維的殘膠率低至2.34%,纖維白度高,抑菌性能優于傳統化學脫膠和化學-酶聯合脫膠獲得的漢麻纖維;3、染色后纖維抑菌率下降,活性染料和直接染料染色后抑菌性能優于還原染料。4、對漢麻纖維抗菌性能的影響:NaOH>Na2CO3>NaCl。
深化產業合作共創美好未來
孫吳縣發展和改革局副局長鞠曉江
作為中國漢麻之鄉,孫吳縣致力于打造全國最大的種植核心區和加工集聚區,提供一流的服務、一流的環境、一流的原料共同繪制麻紡織的春天。孫吳漢麻產業發展規劃產業發展的總體目標:積極打造中國漢麻(寒地工業大麻)種植核心區,加快建設黑龍江(孫吳)漢麻產業園區,大力發展漢麻文化,提升孫吳漢麻產業發展層次和品牌價值,實現漢麻市場"話語權",著力構建規范種植、精深加工、物流營銷、文化支撐為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格局。
家居用麻紡產品設計開發和流行趨勢
愉悅家紡有限公司紡織工程師莫振恩
麻紡織行業是中國傳統的紡織行業,雖然它只是紡織工業中的一個細小分支,但是近年來一直保持快速發展,已經形成了從"原料種植、纖維生產、紡紗織造、印染整理、終端制品"一個較為完整的產業鏈。亞麻紡織品集涼爽、挺括、保健于一身,日益受到人們的青睞。利用麻紡加工中形成的亞麻短纖,在棉紡設備上通過進一步精細加工,不僅可以開發生產出亞麻混紡紗線及其織物,還順應了當今生產環保型、保健型產品的時代要求。為了克服亞麻織物彈性差、抗皺性差、粗硬刺癢,纖維抱合力差的缺陷,多是通過二組或多組性能各異的纖維搭配組合,增加纖維間抱合力,以改善亞麻纖維的可紡性,提高其成紗綜合性能,擴展亞麻織物的服用性能,同時提升落麻價值。麻混紡產品在保持麻的優良功能特性的同時,有效解決了傳統麻類面料觸感粗糙刺癢的"痛點",提升了面料應用的舒適度和親膚性。
生產高附加值終端產品成為麻紡織行業發展的必然途徑,建立纖維-紡紗-織造-染整-成品的完整產業鏈,組織上下游企業的聯合開發,加強麻紡織產品的開發和創新勢在必行。
會議結束后,參會嘉賓及企業代表共同參觀了紹興勇舜印染有限公司。同時,與會企業代表們對技術推廣內容意猶未盡,在會場外就技術應用展開了氣氛熱烈的探討交流。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