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小雄:見證行業科技發展,中紡院初心不改劍指“世界一流紡織技術高地”
創建于1956年的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紡院”),是我國紡織行業最大的綜合性科研院所和紡織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同時也是中國通用技術集團先進制造與技術服務咨詢產業板塊的核心企業。作為中國紡織工業發展科技進步的中堅力量,中紡院經歷了我國紡織行業起步、調整和再發展的不同階段,隨著我國紡織行業轉型升級的不斷深入,中紡院秉承以科技支撐、促進和引領紡織工業發展的使命,成為推動行業技術進步和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
跨越三個階段
見證我國紡織業發展
中紡院是“國家合成纖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纖維基復合材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生物源纖維制造技術國家重點頭驗室”的依托單位;是科技部試點聯盟“化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牽頭單位之一、“紡織標準檢測公共服務平臺”等紡織技術服務平臺的承擔單位;同時擁有紡織行業生產力促進中心、紡織工業標準化研究所、國家紡織制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國家紡織計量站等行業重要公共服務資源。
中紡院黨委書記、董事長莊小雄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總結回顧了公司63年的發展歷程。他分析認為,中紡院的發展歷程可分為3個階段,而這這三個時間段,也正是中國紡織工業技術發展的縮影。
第一階段是實現天然纖維自動化生產。上世紀50年代~70年代,中紡院在以棉紡織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為主要內容的清花—梳棉—并條—粗紗—細紗成套設備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卓有成效的改變了我國棉紡織工業的技術面貌,為1983年國家正式宣布取消紡織品各種票證、長達29年的棉布限量供應退出歷史舞臺作出了突出貢獻。
第二階段是合成纖維裝備躋身國際先進行列。上世紀80年代至今,中紡院通過消化、吸收、再創新,在化纖長絲成套設備的研究制造領域,打破國外技術壁壘,實現聚酯供應裝備國產化,使大型化纖企業萬噸單位投資從“八五”“九五”期間的8500萬元下降到1300萬元以下,為節約國家建設資金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第三階段是實現綠色纖維、特種纖維、高性能纖維的全面突破。近年來,中紡院從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模式逐漸轉向自主創新模式,獨立攻克難關,建成并推廣了新溶劑法纖維素纖維產業化項目——Lyocell纖維生產線,實現紡織成套裝備技術的國產化,推動了我國再生纖維素纖維的轉型升級。
莊小雄表示,中紡院的使命是為人民服務,為建設紡織強國貢獻力量。成立之時,我們肩負著解決人民群眾穿衣難和振興民族紡織工業的兩大使命,發展至今,奮斗目標逐漸轉變為打造世界一流纖維新材料龍頭企業,為人民提供綠色環保兼具功能性和舒適性的服裝,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無論業務如何拓展,中紡院以纖維為核心進行科技創新的底色始終鮮明,以纖維為載體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使命始終不變。
圍繞四大核心業務
建立自主創新支撐體系
經過63年的技術沉淀,如今,中紡院已經建成以纖維材料、產業用紡織品、核心裝備EPC與生物化工配套、標準檢測及技術服務4大業務板塊為主要領域的科技產業群,通過技術改造、技術創新和擴能建設,不斷提升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和國際國內市場占有率,發展勢頭穩健,公司綜合實力顯著增強,2008年被國家科學技術部、國務院國資委和中華全國總工會命名為首批創新型企業,2016年被評為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
據莊小雄介紹,中紡院本部與下屬企業形成二級研發體系。本部研發體系主要包括研究開發中心、綠色纖維工程技術開發中心,研究開發中心具備從纖維原料制造到紡織材料應用完整的技術創新鏈,創建了化纖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和自動控制一體化的技術開發模式;綠色纖維工程技術開發中心擁有新溶劑法纖維素纖維千噸級、百噸級紡絲試驗線、小型紡絲試驗線、熔噴非織造布試驗線以及各類專業分析檢測實驗室,形成了國內規模最大的新溶劑法纖維素纖維產業化科研實驗基地,是國產萬噸級綠色纖維產業化技術的支撐核心。下屬企業研發體系由下屬生產經營性企業的研發團隊組成,中紡院旗下北京中麗制機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等6家全資子公司以及東綸科技實業有限公司等9家控股子公司的科研團隊,積極開展行業共性、關鍵性和前瞻性技術的研究開發,攻克和突破了一系列重大技術難題,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世界先進水平的技術創新成果。
為強化科研成果及時落地,中紡院還與紡織聚集區(集群)的相關政府合作,組建了中紡院(浙江)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海西紡織新材料工業技術晉江研究院、海安中紡院纖維新材料產業技術研發中心、中紡院深圳分院、中紡院共青分院多個區域創新服務平臺,在染整技術、功能性差別化和高性能纖維、產業用紡織品、紡織化工和生物技術、紡織關鍵設備和裝置等紡織高新技領域,促進了中紡院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和當地紡織經濟的發展。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十一閱兵期間,慶祝活動6個群眾方陣和2個合唱方隊所穿著的服裝,就是由中紡院(浙江)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與杭州雅正紡織品有限公司合作開發而成。
優化三大結構體系
打造國際一流產業平臺
在回顧中紡院的發展歷程時,莊小雄總結道:“63年來我們的技術發展鏈條沒有變,纖維材料研究始終是中紡院努力的方向,堅持圍繞纖維材料工藝研究、裝備研究、工程集成、產品標準等因素形成完整的技術路線規劃圖,輻射全國的檢測與技術服務,以及服務區域的創新平臺,憑借以產業鏈為主線的研發形象,為紡織纖維材料產業鏈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
化纖機械廠一金車間組裝化纖紡絲機設備。
談及企業未來發展,莊小雄堅定地表示,中紡院初心不變、使命不變,核心技術路線圖不會變,只是將通過優化商業模式,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一方面,做強科技,打造核心競爭力,以實施國家重大項目、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申報、公司重大項目建設為抓手,完成纖維新材料板塊在工藝、裝備、工程化集成、應用研究及其標準制定方面的系列突破,進一步梳理、明確、聚焦中長期科技項目規劃,完成企業健康轉型。另一方面,以中紡標公司進入資本市場為契機,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核心骨干員工股權激勵等方式,將各個板塊逐步打造成上市公司,實現科技、產業與資本的高度融合。以產業鏈上下游整合為抓手,積極尋找重組并購商機,實現價值鏈的協同發展。
1979年度紡織研究所工作匯報展覽一角。
未來,中紡院將結合國家戰略需求和現有科研基礎及優勢,以技術創新為核心,以產業和資本為紐帶,整合各種經濟要素,通過打造以技術創新戰略體系、產業布局戰略體系和基金保證體系三位為一體的新材料產業板塊,努力實現以生物基纖維、功能性纖維、高性能纖維以及纖維應用、核心裝備EPC、標準檢測為核心的國際一流新材料產業平臺,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紡織技術開發基地和高新技術產業集團,并在不久的將來突破千億產值規模,努力把中紡院打造成為“科技、產業、資本”融通的平臺,力爭在2025年建設成為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競爭力、產業規模超百億的上市公司。“也就是實現一個核心競爭力科技創新、一個百億規模產值、一個上市平臺的‘三個一’奮斗目標,將中國通用技術集團中紡院打造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紡織技術開發基地和高新技術產業集團,可提供各類纖維材料的綜合解決商和服務商。”莊小雄信心十足。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