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快時尚到精準時尚,服裝供應鏈的低谷之戰
2018年5月,全球最大的服裝供應商之一的香港利豐集團宣布與美國創新自動化縫紉技術公司Softwear Automation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建立第一個全數字化的服裝供應鏈作為其“未來供應鏈”計劃的一部分。
一、服裝價格的兩極分化
10月份,美國快時尚品牌Forever 21向法院提交了一份破產申請文件,生動地描繪了一個美國移民如何崛起奮斗的頗具美國精神的故事。1981年一對韓國夫婦移民來到美國美國洛杉磯,面臨著一個很多移民同伴都會面臨的情況:沒有存款,沒有接受高等教育,在美國境內只有很少的社會往來。Forever 21應運而生,并且用廉價的服飾取悅了它的目標受眾。但是,Forever 21并沒有跟著千禧一代共同成長,消費者變化的口味和購物習慣的改變,將過分依賴實體的Forever 21遠遠的甩出跑道外。
而那些幸存者:Zara,H&M,優衣庫,不得不跑得更快,更快適應新技術,更快地轉變產品線,更快的反應。它們投資技術來改善店內客戶體驗,同時建立數據管理和“智能物流”系統來優化他們的產品、供應鏈。確保在正確的時間將正確的服裝擺在正確的顧客面前。這是從“快速時尚”到“精確時尚”的演變。它們需要理解單個客戶的品味推薦適合服裝的“精確時尚”,不然,這些品牌很容易在無情的快時尚競爭中,被社交電商擊敗。
而精確時尚意味著,更加注重速度、精度、可溯源性和適應性,而不是批量生產。
二、全球供應鏈變動
為了追求速度,削減價格,快時尚的供應鏈常常是沒有正式文件的承包商和分包商,主要由低成本的勞動力和便宜的土地構成。不停地轉移生產基地,以不斷尋求更低的工資和更便宜的土地,和愿意以更低的成本生產的合作伙伴。這將快時尚品牌的供應鏈延伸到很大的地理距離:將制布廠與縫紉廠區分開,成千上萬公里的距離,從一個生產環節到下一個生產環節需要幾周的路程。
最開始,這個地方是中國,但隨著中國的發展,成本的上升,這個地方變成了孟加拉國、柬埔寨等南亞和東南亞國家。根據WTO發布全球貿易數據,近年來我國在全球服裝貿易市場的份額一直在萎縮。一度,南亞和東南亞國家在服裝貿易上被視為中國的追趕者和強有力的競爭對手,現在包括很多的國內廠商都將生產基地搬到了這里。
快時尚品牌商不斷向生產基地施加價格壓力,拆分生產環節,竭盡所能削減生產成本,直到他們發現,自己得對Instagram上突然變動的流行趨勢立即做出反應。隨著技術變得更加先進并能取代維持服裝行業生產的廉價勞動力,品牌商對自動化和數字化進行了大量投資。為了與之配合,供應商將生產中心移至更靠近基礎設施,原材料產地和目標市場的交界處,從而使品牌節省了寶貴的周轉時間。
人們常常誤解自動化生產主要是為了降低生產成本,但是大多數情況下,這是為了縮短交貨時間和上架速度,滿足消費者對更快交貨的需求。對于精準時尚來說,與其經歷整個生產周期,再從亞洲將產品運回來,不如直接建立本地供應鏈,直接在近距離生產,盡管產品的生產成本會更高,但可以讓他們整個周期縮短為四分之一,整個過程只需要五周左右的時間。
三、低谷之戰
這是一場低谷之戰,那些給阿迪達斯、耐克、彪馬,或者其它國際服裝品牌供貨的工廠,承受著來自其客戶越來越大的壓力,平均交貨時間已經從4年前的120天縮短到了90天,現在也許是60天,更有甚者,一些工廠的交貨時間要短得多。流行趨勢的快速變動,對工廠的靈活性和對風向的把握有了需求,誰能更快做出反應,誰就能取得勝利。
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公司已迅速投資于數字化和自動化,強調精準時尚,要求產量少,銷售期短,對市場反應迅速。這給基礎完善、物流成熟的國家帶來了優勢,在一定距離上,中國的天然優勢又重新回來了。不過即便如此,諸如中美貿易戰和工資上漲等因素仍迫使一些公司將生產轉移到海外。
新技術正在改變這些服裝工廠,直接建立本土供應鏈變得更加有利可圖,天源服飾在小石城的工廠,預計一年能生產約120萬件T恤,而每件的成本大約是33美分,這比低人工成本國家的耗費成本只少不多,而且時間更短。
當然,如此巨大的改變需要付出相應的代價,許多服裝零售商和工廠店面會面臨倒閉。而這種代價就像這場低谷之戰的墊腳石一樣,仍有人能跨過前輩的血淚的經驗教訓一步一步爬上去,塑造出全新的未來服裝供應鏈。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