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州防護服企業復工:調沖鋒衣工人跨區增援,一天輪班12小時
1月28日下午15點,一輛從浙江臺州三門縣駛來的面包車停在了黃巖區的一家公司門口。
葛冬英有些興奮地下了車,多年從事沖鋒衣壓膠技術工作的她,從未有過這種被家國天下所需要的感覺,讓她既興奮又緊張。面包車停靠在一家名為臺州黃巖伊蔓工貿有限公司的門口,這家外表看起來并不起眼的工廠,卻是浙江省為數不多的擁有生產專業醫用防護服資質的企業之一。
在當前抗疫戰的關鍵時間節點上,這類企業無疑成為向一線“戰場”生產輸送“彈藥”的核心工廠,成為緩解抗疫物質不足的關鍵。
在此背景下,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了解到,當前浙江省正集聚產能力量,整合調配省內的相關產業資源投入到外科口罩、醫用防護服等核心抗疫物質的生產加工之中,在快速幫助相關企業實現復工復產的同時,全力擴大相關資質企業的生產產能。
葛冬英和她的9個工友們正是在這樣的社會需求下,緊急地踏上了前往黃巖防護服工廠的援助之路。
增援最關鍵的環節
1月27日,三門縣相關部門聯系到了三門沖鋒衣協會,傳達了黃巖防護服生產緊缺壓膠工人的消息。
三門縣沖鋒衣行業協會會長潘禮太的手機微信不停地響,潘禮太向記者回憶稱:
“浙江省經信廳、臺州市經信局和三門縣經信部門一起下達了緊急通知,在全省范圍內尋找具有壓膠技術環節的生產企業,正好三門沖鋒衣的制衣工藝中就有這一環節。”
公開資料顯示,盛產小黃魚的浙江三門縣正是我國重要的沖鋒衣生產加工制造集聚地區,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區域內集聚著超過300家生產沖鋒衣的家庭作坊式小企業,擁有生產工人5000多人,沖鋒衣的年產量達到2000多萬件,年產值超過了20億元。
可能誰都沒有想到,一場疫情的發生,讓這個臨海小縣城的制衣技術,成為關系浙江,乃至全國命運的關鍵環節之一。
葛冬英和9位工友前來援助的壓膠技術環節,是整個醫用防護服生產線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生產防護服最關鍵的環節。工人只有通過專業的膠條熱風機,才能對防護服的接縫處進行密封,從而阻隔病毒從接縫位置的穿透,這樣才能夠達到在隔離病區里對醫護人員專業防護的標準要求。
事實上,對于年初一(1月26日)就緊急開工的伊蔓公司而言,在接到緊急恢復生產任務時,當時正面臨著缺機器、缺工人,更缺技術工人的實際困難。
“這類企業平時生意可能也一般,工人和設備可能就并不算多,臨時接到這么緊急的任務,肯定會出現這種情況。”
一位接近上述企業的黃巖地區行業內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浙江雖然是制造業大省,但此前這類企業的分布與產能也相對有限,短時間內要實現產能的提升,也就只有通過全省范圍內統籌調配資源的途徑來實現了。
“在黃巖,一般這類企業的普通壓膠工人的工資也就5000左右每月,而沖鋒衣壓膠工人的月工資差不多要1萬每月,還是有不小的差距,但是國家大事面前,這些援助的工人也并沒有沖著工錢去。”
潘禮太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現在也根本不是考慮工錢的時候”,接到任務后第一時間就想法設法地調配技術工人前去支援。
記者采訪了解到,當前在臺州伊蔓工廠內,經過浙江各級經信部門的統籌,來自浙江省內多個地區的相關技術工人正每天12小時輪流在生產流水線上,進行醫用防護服的生產。
“每天中午食堂吃飯時,能聽到不少不是黃巖本地的方言。”葛冬青告訴記者,包括三門縣支援而來的10個工人,如今工廠里負責壓膠的工人共有接近20個人。“每頓飯三個菜,兩個人一個房間”,工作強度基本和在三門沖鋒衣工廠內差不多,只是醫用防護服因為材料更薄,技術要求會更高一點。
現階段,以三門縣沖鋒衣壓膠工人支援防護服企業生產為典型縮影,折射正是當前作為制造大省的浙江,正在舉全省之力做好后方醫用急需物質生產保障的事實。
浙江省經信廳廳長徐旭在1月27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因疫情發生在春節期間,對應急醫藥物質的儲備、生產等方面都帶來了挑戰。目前浙江正采取一系列有效舉措,全力以赴抓生產。
徐旭表示,為保障疫情防控應急物質,浙江發動了醫藥流通企業、貿易企業、電商平臺等多種渠道,加緊協調、采購醫用物質,并協調杭州海關、藥監部門開辟綠色通道,積極開通進口渠道。
除此之外,浙江還建立了全省調配制度,與浙江省衛健委建立密切聯絡與協同機制,一日一會商,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應急物質緊缺的壓力。
防護服生產加速恢復
事實上,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物質短缺,也一定程度上體現出現階段我國相關醫用應急物質產能相對不足的現實。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符合國際產能許可的生產企業僅有40家左右,且分布在14個省,總的生產能力每天也僅有3萬套,在抗擊疫情的當前,供需矛盾就容易凸顯。
除此之外,生產醫用防護服還對生產環境有著較為嚴苛的要求。上述行業內部人士告訴記者,與其他防護服生產有所不同的是,醫用防護服需要在潔凈的生產車間進行,根據相關的生產要求,一件合格的醫用防護服必須要經過消毒滅菌等全生產過程才能夠符合要求,而整個過程也要十多天。
在此背景下,1月29日,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物質保障組向全國各地印發了《關于疫情期間防護服生產使用有關問題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里提出,當醫用防護服不足時,可使用緊急醫用防護物質防護服。
在此政策推動下,全國各地也正緊急推動相關資質企業的復工復產。在浙江,由政府部門主導統籌的相關資質企業復產復工也正在加速推進,擴大產能。面對春節期間和疫控防控帶來的用工短缺問題,一些生產醫療器械的企業甚至開出了3倍工資讓工人返工加緊生產。
公開報道信息顯示,具有能力生產醫用口罩和醫用防護服的浙江康力迪醫療用品有限公司和浙江隆泰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均表示,目前企業近半數生產人員都已經到位,企業正在全力恢復生產。
在葛冬青所在的黃巖伊蔓工廠,當前也正按照《通知》的要求調整防護服的產能。該工廠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工廠不僅增添了設備,還新建了廠房,另外還將生產線一半用于生產醫用防護服,另一半則轉換成為生產緊急醫用物質。從大年初一到現在,基本能夠實現4000-5000件的產能,且生產的產品全部由浙江省經信廳統一調配。
此外,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還了解到,除了解決工廠復工的工人問題,在浙江黃巖,當地農商銀行還給企業授信免息貸款了500萬元,用于解決企業的資金需求。另外,中國銀行臺州市分行還成立了金融服務小組,為該企業在融資利率、結算渠道等方面提供金融服務。
“一個工人正常一天可以壓膠100多件防護服,20多個工人一天差不多就是2000多件。”葛冬青告訴記者,后面她們比較擔心的是,沖鋒衣工廠開工后,她們是否能夠及時回去上班的問題。因為從目前所支援的工廠訂單排期來看,他們原定一周左右的工作時間可能要延期,而具體要延期到什么時候,則并不清楚。
實際上,或許用不了多久,葛冬青他們就可以結束這種跨區的援助了。
不久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王江平在發布會上明確表示,因為春節放假,生產能力沒有發揮出來,通過這段時間的努力,復工復產面積已經達到40%。接下來,面對疫情防控的物質緊缺,將一方面動用中央儲備來保證疫區的需求,另一方面,就是要千方百計百計的復工復產,將現在的產能從40%迅速提高。
而徐旭則也在新聞發布上表示,雖然醫用外科口罩、醫用防護服、一次性手術服等防疫物品依然緊缺。但因為浙江時制造大省,有完整的產業鏈體系、高素質的企業家隊伍保障。下一步,浙江省將對已經排摸的有生產資質的生產企業、代加工的出口企業以及貿易流通企業進行再動員、再部署、再落實。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ID:jjbd21) 作者:盧常樂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