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戰“疫”錄:復工“發令槍”一響就抓緊生產
“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不少原本對今年業績“謹慎樂觀”的中國外貿企業壓力陡增。這些已歷經無數次考驗的企業,又開始想方設法應對新的挑戰。
蘇美達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在全球擁有約2.2萬名員工的大型企業。公司董事長楊永清稱,因辦公場所眾多且分散,該公司采取了“線上+線下”的復工模式。早在2月3日,各業務公司的業務員們就已經提前進入工作狀態,與客戶溝通交流。此外,蘇美達還提前采購了大批酒精、“84”消毒液、噴壺、測溫儀等防護用品,確保2月10日線下復工時間一到,員工就能安心走進公司大樓辦公。
2月4日,在上海玉川衛生用品公司,工人們正在加班加點趕制口罩。湯彥俊攝
一些暫時還沒復工的企業也做好了前期工作,只等“發令槍”打響。一家照明器材出口商告訴中新社記者,正式復工前公司已和不少歐美客戶主動溝通,說明情況,“他們都表示理解,答應可以推遲一段訂單交貨時間”。復工后,公司準備按輕重緩急重新安排訂單生產順序,力爭把損失降到最低。
主營小家電的廣東輝駿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業務總經理古燦華接受記者采訪時稱,按規定,當地2月17日才能復工。針對口罩等抗“疫”期間上班的“必需品”,公司已經做好準備,只等員工回來。
古燦華說,該公司員工大多來自廣東本地,按時返廠上班問題不大,真正的麻煩在于上游供應商受到沖擊,原料和運輸跟不上。“我們準備開工后一邊和供應商、客戶加強聯系,一邊加班加點生產,盡可能按時交付訂單。”
萬一實在交付不了,也有后路。此前,中國商務部已經要求機電、紡織等六家商會,幫企業開具因疫情導致未能按時履約交貨的不可抗力事實性證明。因為拿到了這份證明,浙江一家汽配制造企業至少避免了240萬元人民幣的直接合同損失。
也有些外貿企業選擇暫時“跨界”。
盡管國內口罩生產企業已在加班加點,進口口罩也數以億計,但口罩在中國依然供不應求。一些外貿企業因此開始利用其現有資源,轉產口罩等醫療防護用品。
這其中,紡織服裝企業有“天然優勢”。新興服裝公司的一次性醫用口罩已經試產成功。海聆夢家居股份有限公司原本從事家紡出口,現在該公司1000多名員工也投入到口罩生產中。
2月10日,為做好復工疫情防控工作,在位于重慶南岸區一企業大門處,企業安裝了自動噴霧消毒裝置,為進出企業的員工進行全身消毒殺菌。圖為企業員工經過噴霧消毒處。中新社記者陳超攝
官方也給企業大規模生產口罩開了“定心丸”。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連維良稱,疫情過后對富余的產量,政府將進行收儲。“只要符合標準,企業可以開足馬力組織生產。”
盡快完成手頭現有的訂單也好,跨界轉產也好,新訂單穩,中國外貿才能穩。
如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魏建國所言,眼下正是歐美、日韓向中國企業下訂單的時候,企業當務之急就是努力接單,有了訂單才能生存。為此,企業可考慮將各自的訂單、勞動力、原材料、運輸資源充分整合,集中人力、集中材料、集中生產、集中發貨。
此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已經明確,要積極擴大內需、穩定外需,積極參與國際協調合作,為對外貿易發展營造良好國際環境。更多旨在讓外貿企業有單接、敢接單的措施,或許正在路上。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