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浪潮下,智能制造新生態如何重構?
眼下,新基建的浪潮正為制造業升級提供新動能。不論是其中的云計算、工業互聯網,還是5G、AI等技術,正在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和制造的各個場景實現深度融合,形成更加開放、融合、協同發展的智能化、數字化生態體系。
然而,智能化并不只是表層的信息化,它涉及到背后整套系統的變革,從各個制造環節的數字化、各場景的數據流通,再到產品的生命周期管理等等。這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扎根行業,將技術與產業緊密結合,逐步做到降本增效。
在數字化的市場上,制造業企業、背后的技術提供商們,都面臨著廣闊的市場,但同時也面臨著各式挑戰。
9月27日,在21世紀經濟報道主辦的“2020中國智造業年會”上,施耐德電氣綠色智能制造咨詢總經理魏開炎表示,智能制造的關鍵并不在于投資額度的多少,和設備的先進程度。
“在與許多企業家的交流過程中,大家都會對智能制造投資產生的回報和效果產生疑慮。”魏開炎說,“從施耐德的多年經驗來看,首先要識別整個供應鏈的業務形態,再具體細化到每一個場景,然后再逐步開展。”
智能化和數字化藍海
在新基建之下,各行各業的智能化和數字化轉型開啟了新藍海。
面對龐大的市場,企業們進一步發力,既有各行業中的龍頭公司對外賦能,也有中小型、創業型公司提供技術解決方案。
其中,行業巨頭們優勢明顯。例如華為、樹根互聯、施耐德等企業,他們既有制造業經驗,又擁有技術實力,在自身智能化的實踐基礎之上,可以對外輸出成熟的系統,并且對于B端的服務經驗也很豐富。
華為對于制造的解決方案有很多層次和體系,包括聯接、云、AI、工業互聯網等。華為中國政企智能制造業務部行業解決方案部部長郭峰就在“2020中國智造業年會”上談道:“以前很多機器設備是傳統的連接,目前整個工業行業中,94%的連接是以有線的方式連接,6%是以無線的方式連接。2030年的時候,我們預測大概有一半以無線的方式來承載,更多的驅動來自制造業越來越多的對于柔性、多變的市場需求。”
在樹根互聯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陳義平看來,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和國際新形勢的雙重影響下,工業互聯網結合當前的5G、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可助力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彌補當前產業鏈上的短板,以形成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和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發展的良性產業發展格局。在具體做法上,企業可通過工業互聯網技術的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形成產業互聯的驅動,全面打通企業在研發、制造、營銷、物流、后服務等實現全價值鏈的全面協同。
魏開炎則表示,近幾年是中國產業升級的關鍵階段,核心的內涵是打造智能制造的強國。目前施耐德在全球擁有超過200個工廠與物流中心,在這200多間工廠中則有80間已成功轉型為智能工廠,其中有3間被世界經濟論壇評選為指標性的“燈塔工廠”。“獲評的工廠并沒有特別先進的設備。”魏開炎說,“關鍵就在于將人、設備和業務形態形成和諧的集體。”
如何打造生態圈?
目前的數字化市場上,面對智能制造的新機遇,互聯網企業開始變“硬”,硬件企業愈發強調“軟”實力,未來比拼的不僅僅是企業原先的稟賦,還有產業鏈的綜合實力。而如何真正解決痛點、搭建產業生態圈也是業內關注焦點。
“首先,從制造側來看,企業在搭建自己的制造體系時候,要把目光放到更高遠一點,要站在整個產業的價值鏈思考。”魏開炎說,“真的需要把供應鏈條、產業鏈條打通,需要思考業務生態做出相應的調整。”
其次,因為許多企業在目前階段還在摸索,他建議不妨開放一點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即便無法分享具體的技術細節,也可以通過交流來互相啟發,“同時,可以通過提供各種智能制造的服務和設備來搭建一個平臺,大家可以基于這樣的平臺共同把事情做好。”
最后,一個良好的生態圈需要一個健康的土壤。“像政府部門需要就行業的一些規范,金融扶持的一些政策包括數據安全明確規則,包括高校對人才的培養和對于一些基礎性理論的研究,對于未來的智能制造是非常關鍵。”魏開炎說。
同時,在產業升級、構建生態圈的過程中,還有不少挑戰。
在數字后服務領域,陳義平則認為當前行業還面臨諸多痛點。比如,制造企業在服務方面面臨維修成本高、監管難,銷售方面無法辨別哪些是優質客戶,以及如何挖掘優質客戶的再銷售商機等等,但這些問題并非沒有解決方案。
“解決方案本質上是產業的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陳義平說,第一步是網絡化,即將所有的工業設備、制造過程、工廠與企業之間等一系列的聯網。網絡化才能進行第二步的數字化,即通過數字化形成新的數據源,而解決數字化才能解決最終智能化,通過智能化形成低成本打通新技術和制造企業的鴻溝,讓后市場服務更加智能。
在浙江新再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TO靳旭哲看來,首先做任何場景的數字化,必須要和數字化應用起來,其次要充分地做好場景化。此外,關于生態圈,靳旭哲表示:“在打造生態圈的過程中,我認為應該從數據的角度分析每一段數據。每一個在生態圈的人產生數據價值,應用過程中會涉及到很多環節,不同的數據要融合或者分發到各個環節,因此站在這樣的角度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