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針織工業協會會長林云峰:向創新力和競爭力要發展
作為紡織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針織工業在以科技、時尚、綠色為目標的發展道路上,不斷強化產業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中國針織工業協會會長林云峰近日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黨的二十大描繪了2035年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標,這也為針織工業擘畫產業新圖景提供了根本方向。中國針織工業要從傳統加工制造行業升級為先進制造業和時尚產業,構筑高質量現代化產業體系,為行業發展作出新貢獻。
積極融入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記者: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紡織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針織工業在中國式現代化偉大進程中,將發揮哪些作用?
林云峰:面對世界經濟在滯脹中增速持續下降的壓力,中國針織行業從供需兩端協同發力,表現出強大的韌性。2022年1-9月,針織行業規上企業6606家,營收總額5043.55億元,同比增長2.76%。1-11月,我國針織產品累計出口1060.4億美元,同比增長7.07%,全年出口有望突破110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
新時代新征程,作為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針織工業的發展與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同頻共振,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針織工業有為于促進區域發展和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產業發展帶動著區域繁榮與人民富足,是縮小區域差距的重要力量。針織產業流程短、投資小、見效快,是紡織服裝產業由東部沿海向中西部梯度轉移的主力軍,帶動了中西部、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10年來,以縣、鄉鎮為主體的針織產業集群的規模質量顯著提升。目前,中國針織行業有中國紡聯命名的產業集群35個 ,共有企業約5.5萬戶,從業人數約143萬人。2021年,針織產業集群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7.5%,兩年平均增長3.9%;利潤總額同比增長39.5%,兩年平均增長13.9%;出口交貨值同比增長14.9%,兩年平均增長2.4%;針織行業人均收入從2012年39.3萬元到2021年53.7萬元,增長36.6%。行業的快速成長,對吸納城鄉就業、繁榮縣域經濟、縮小城鄉差距作出了突出貢獻。
針織工業有為于鑄造先進制造和大國重器。新材料、新技術、新裝備、新產品、新模式的創新正以簇群化、融合化的方式加速涌現,深刻改變著針織產業生態。圓機、橫機、經編機三大裝備的技術進步和生產工藝的突破,推動針織面料梭織化、針織產品時裝化、針織用品智能化、科技化等,萬物可織的趨勢更加明顯,針織應用邊界不斷延展,從傳統的服用為主,向服用、家用、產業用領域拓展,特別是在國家重大工程應用領域,如在航天、深海、醫療、礦山等領域的應用逐漸發揮重要作用,是當代先進制造體系的組成部分。
針織工業有為于實現雙碳目標和綠色發展。伴隨著經濟形態、消費市場、全球貿易、產業投資等領域的新變化,可持續發展在設計研發、原料選擇、生產制造、消費使用、回收處理等針織產業鏈各環節中加速推進。通過推廣清潔生產、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采用環保型染化料和先進工藝,生產進園區,集中供熱、供水、集中污水、固廢處理等,針織行業綠色環保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同時,行業內進行綠色設計、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建設試點示范,走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之路,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
針織工業有為于構建內外循環和開放合作。近10年來,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下,我國紡織行業加快了布局全球的步伐。2013-2021年,行業對外投資總額達到110.8億美元。針織工業作為加入國際大循環的先行先試產業,從紗線、面料到成衣品牌具備明顯的全球布局先發優勢和抗風險能力。自本世紀初開始,以申洲、東渡、即發、嘉麟杰、三槍、AB、銅牛、貝德、健盛、旭榮、泰榮、恒田、鹿王等行業龍頭為代表的針織企業,紛紛走出去進行海外布局,優化配置國內外市場資源,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特別是近兩年,我國針織產品出口規模持續保持在歷史高位,這顯示出針織工業在對外開放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主動推進新型工業化改造
記者: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針織工業將如何優化產業結構,推進產業現代化?
林云峰:中國式現代化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時不我待,針織工業要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二十大精神上來,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智能化、數字化、時尚化、綠色化,提升產業鏈的高效暢通,推動針織工業現代化高質量發展。
針織工業要堅持創新驅動,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提高針織工業供給體系質量,推動產業鏈加快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的必由之路。行業要通過全產業鏈的科技創新、協同創新、持續創新,實現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針織工業需要加大科研投入力度,通過產業鏈協同創新,加快針織裝備、生產工藝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與材料科學、生物科學、數字技術結合,圍繞差異化、功能化、智能化進行產品創新;研究市場和消費行為變化,挖掘細分場景下的市場空間;加速線上線下渠道融合,開展全渠道運營;同時要推動以用戶為中心、分布式的價值共享模式為方向的組織方式創新。
記者: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針織工業將如何推進?
林云峰:針織工業要內外兼修,優化行業雙循環發展格局。我國內需消費已進入提質升級階段,這為行業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需要我們深入實施“三品戰略”,“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受新冠疫情和國際地緣政治沖突影響,全球供應鏈正在發生深刻調整與重構,全球布局、區域布局成為供應鏈調整的重要方向。行業要借力“一帶一路”、RCEP等國家頂層設計與高質量自貿協定,關稅減讓承諾、原產地累積規則、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措施等有利于化解產業面臨的貿易風險,行業可進一步推動產業鏈跨國整合和價值鏈全球突破,優化生產力布局和國內供應結構,在更大范圍整合所需要的要素資源和市場空間。
記者: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針織行業的數字化轉型的方向是什么?
林云峰:數字革新是大勢所趨,我們要加快行業智能化發展進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將全球工業由自動化時代推進到智能化時代。全流程、全場景、全觸點、全生命周期的數字化轉型,實現數據驅動、快速反應、柔性制造、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成為行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行業要擁抱數字經濟,利用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通用基礎技術的應用驅動著產業的裝備更新、流程再造、組織重構和智能產品研發。運用數字孿生、3D打印、機器人等技術改造現有的制造范式。加大智能設備和技術應用,推廣一線成型、織縫翻、自動換紗(筒)、自動落布、智能裁剪、智能倉儲、3D設計等。開展大數據消費者行為分析、流行趨勢預測、數字營銷、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提升消費者用戶體驗。針織工業是以針織工藝為紐帶,擁有全產業鏈天然協同特性,有利于率先成為從傳統制造產業轉變為數字智能產業。
以人為本實現可持續發展
記者: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針織行業如何認識,如何踐行?
林云峰:行業要加快綠色轉型,引領行業可持續發展。綠色可持續發展既是經濟發展邏輯下消費方式變遷的必然趨勢,也是“雙碳”背景下的硬性約束。行業要重視生物基纖維等環保可降解材料的研發與使用。加大節能減排力度,集中供熱、供水、集中污水、固廢處理。推進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煤改氣、天然氣鍋爐低氮燃燒改造、鍋爐安裝除塵脫硫設施,實現廢水、廢氣達標排放。推廣清潔生產,采用少鹽、少水染色、超臨界二氧化碳染色、液氨整理等環保型染化料和先進工藝。行業要以循環時尚為戰略契機,推進綠色設計、綠色工藝、綠色材料、綠色制造、綠色場景、綠色消費,實現針織工業的可持續發展。
記者: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人才是第一資源。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是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大計。針織行業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要如何發力?
林云峰:行業要大力推動人才建設,構建行業現代化戰略支撐。功以才成,業由才廣。行業要完善人才戰略布局,堅持科研、設計、技能人才體系建設,培養一定規模、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行業要加大宣傳,積極引導紡織專業院校關注針織產業發展、開展針織科學研究,開設針織專業課程。通過針織設計系列比賽,定義宣傳針織設計師,促進各高校注重針織設計方面的教學,為行業培養和輸送針織設計師人才,同時為社會針織設計師創建一個高規格的權威設計展示平臺。以職業技能競賽和職業技能鑒定為抓手,以賽促訓、促學、促練,為行業培養具備“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技能人才。
真知困而得,峰高無坦途。當前,中國針織工業正處于結構調整、提質增效的關鍵時期,也處于由大變強、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我們要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深刻理解“五個必由之路”的經驗啟示,搶抓機遇、直面挑戰,以現代化產業體系賦能針織工業,切實把黨的二十大精神轉化為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和生動實踐。
(來源:中國紡織報 撰文/記者 王丹陽)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