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分析:未來國內棉花消費可能強勁復蘇
從2022年5月開始,棉價見頂回落,開啟了一波大熊市,核心因素主要是貨幣緊縮、消費下行和擴種增產。貨幣緊縮是這輪棉花熊市的第一大核心因素,美聯儲在2022年3月加息25基點,但仍然維持擴表,算不得真正的緊縮。5月加息幅度變為50基點,同時6月開始縮表,真正的緊縮開始后,國內外棉價應聲下跌。
2022年6月、7月、9月、11月,美聯儲都是加息75點,猛烈緊縮給棉價帶來持續壓力。這時我們看到棉花熊市持續,與貨幣緊縮共振。在貨幣緊縮周期,基金在美棉期貨和期權市場的凈多單,從2022年5月份的8.5萬張不斷減少,到2022年11月初僅剩0.7萬張,進一步加重了棉價跌勢。
消費下行是這輪棉花熊市的第二大核心因素,從2022年5月開始,“國外消費好、國內消費差”的分化結束,轉變為國內外棉花消費同時下降,消費端利空一直持續到11月。IMF預計2021年全球經濟增速為6.1%,2022年降為3.2%,2023年降為2.7%。根據歷史模型類推,全球棉花消費大概率見頂回落,全球棉花市場格局可能由去庫存轉為累庫存。
2022年5月,USDA對2022/23年度全球棉花消費的預估為2656萬噸。此后消費預估一路下調,到12月份下調至2432萬噸,累計下調224萬噸,導致棉價持續承壓下跌。TTEB的高頻數據顯示,中國棉紡開機從5月的45.9%跌至11月的38.6%,印度棉紡開機從5月的73%跌至11月的52%,越南棉紡開機從5月的79%跌至11月的35%,基本上也反映出全球消費下行的情況。其中,6月份疆棉禁令正式生效,7月市場因中國收儲量過少而失望,多種利空加強共振導致棉價在6月和7月跌幅巨大。
擴種增產是這輪棉花熊市的第三大核心因素,因棉花價格達到歷史高位引發全球擴種,在7月美旱巴澇極端天氣之前,擴種增產利空施壓棉價下跌。從全球范圍來看,2021/22年度主流的棉花種植成本約為61-69美分/磅,棉花種植利潤理論上超過80%,勢必會激勵農民增加對下年度棉花的種植。
2月之后,尤其是俄烏戰爭爆發導致谷物價格大漲,棉花的比價優勢縮小,但并沒有轉化為種植劣勢。2月24日,USDA論壇也對2022/23年度全球棉花面積和產量給出預估:預計2022/23年度全球棉花收獲面積為3360萬公頃,同比增4.2%;產量為2700萬噸,同比增3.2%。3月31日,USDA對美棉面積進行修正,預計2022/23年度美棉種植面積為1223.4萬英畝(2月論壇1270萬英畝),同比增加9.04%,基本坐實美棉擴種利空。在消費下行的情況下,產量增加可能導致供求關系逆轉,去庫存周期轉為累庫存周期,驅動棉價筑頂下跌。
不過,天有不測風云,2022年8月出現了美旱巴澇極端天氣,對沖了擴種增產利空,引發了8月份美棉熊市大反彈。由于拉尼娜天氣影響,美棉主產區德州發生歷史性干旱,8月份USDA將美棉棄耕率調整到42.9%的歷史高位,產量預估300.7萬噸,同比減少80.8萬噸。8月底,巴基斯坦遭遇歷史性洪災造成棉花大量減產,USDA陸續將2022/23年度巴基斯坦產量預估下調至81萬噸,同比減少50萬噸。美巴減產,導致8月份美棉從約90美分/磅反彈至約120美分/磅,隨后在貨幣緊縮和消費下行的壓力下再次下跌。
這輪棉花熊市大概率已經結束。首先,從時空能量來看,鄭棉這輪熊市最大跌幅47%,比熊市跌幅均值多12%,對利空的釋放非常充分。其次,支撐熊市的三個核心因素都發生了變化。11月,貨幣緊縮變為加息放緩;擴種增產被極端天氣對沖,2022/23年度全球產量持平甚至會略降;國內外消費共同下行出現分化,國外維持衰退下行,但國內交易放開復蘇。所以,我們看熊市結束。
未來核心因素會逐步切換為“低估值修復、消費邊際好轉和下年度減面積”,棉價看震蕩反彈。全球市場方面,棉花消費持續下調,已定價大部分緊縮衰退風險。美旱巴澇,極端天氣對沖擴種增產利空,如果印度產量不及預期,2022/23年度全球棉花可能小幅減產。棉糧比處于歷史低位,未來有減面積偏差。
這三大核心因素,支持美棉震蕩反彈。國內市場方面,高庫存疊加豐產,供應壓力較大,但收購成本固化在13000元/噸附近,提供底部支撐。11月開始,國內防疫放開,參考國外經驗,2023年國內棉花消費可能強勁復蘇。低估值吸引資金流入,目前鄭棉和整體商品比價仍在歷史低位,進口仍然虧損,估值修復行情還會持續。這三大核心因素,支持鄭棉震蕩反彈。風險因素,主要來自政策、面積和天氣,需要持續跟蹤。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