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進化的秋褲,正是服裝行業擁抱科技的縮影
有一種等待叫望穿秋水,有一種寒冷叫做忘穿秋褲。
秋衣秋褲,這種以保暖為目的的衣物,穿上去臃腫又不修飾身形,曾經被不少年輕人“嫌棄”。
但隨著品牌把秋褲設計得越來越美觀、舒適,現在的秋褲仿佛成了某種時尚單品,愿意穿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多。微博上有不少網友調侃:“我的命是秋褲給的”,“秋褲用時方恨少”……
立冬將近,每年雙11都是秋褲的熱銷節點。10月24日晚,李佳琦直播間開啟雙11預售,174元/套的蕉內熱皮302++保暖套裝預訂量超過40萬套,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受能源危機的影響,今年外國人也在瘋搶秋褲。跨境平臺速賣通提供的數據顯示,自10月以來保暖內衣的銷售額環比增長近2.5倍,秋衣秋褲增速更甚,在法國、德國、波蘭等國家環比增速超300%。
從前人人嫌棄的秋褲,是如何成功逆襲的呢?
秋褲的前世今生
秋衣秋褲,顧名思義,就是指秋冬貼身穿著、用于保暖防寒的衣服。在我國的一些地方,秋褲還被稱為棉毛褲、襯褲、線褲等。
秋褲的前身,可以追溯到中世紀歐洲流行的馬褲。公開資料稱,公元15世紀,都鐸王朝第二任國王亨利八世,喜歡在宮廷里穿著一種男用馬褲,緊身裹腿、羊毛材質,這被認為是秋褲的鼻祖。
時間來到18世紀的歐洲和北美,把秋褲當睡衣已經成了一種民間潮流。但是為了保暖御寒,那時的秋褲都是連體的,將人體上下身全部包住,手腳腕口緊收,可以理解為連體內衣。這種連體內衣一直流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直到1915年,一個叫弗蘭克·斯坦菲爾德的加拿大人,拿剪刀剪開了他的連體睡衣,才有了現代樣式的秋衣秋褲——可調節的兩件式設計內衣。這一年的12月7日,弗蘭克·斯坦菲爾德申請了專 利,成為現代商業秋褲之父,開始規模化生產秋褲。
兩件式秋衣秋褲剛問世時銷量平平,因為對于長居室外的體力勞動者而言,連體衣的保暖性顯然更佳。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經濟發展加速,腦力勞動者增多,他們長居室內,偏愛穿著更方便的現代秋褲。
于是在20世紀50年代,秋褲逐漸流行,銷量逐年攀升。也是在這一時期,秋褲傳入中國。
關于秋褲如何流傳到中國,民間流行的一種說法是蘇聯人的“秋褲陰謀”。
當時,蘇聯的遺傳學家李森科向斯大林提出,建議讓中國引進秋褲。他的解釋是,一個國家如果穿了60年秋褲就會養成習慣,基因會發生本質改變,雙腿和關節的抗寒能力就會喪失,最終中國人將失去在蘇聯遠東地區戰斗和生存的能力。于是,秋褲就成為中蘇友好交流品傳入中國。
顯然,中國人并沒有因此喪失抗寒能力,還成功把秋褲這門生意發揚光大。
20世紀90年代,全棉保暖內衣成為當時整個亞洲市場的主流。國內幾大傳統保暖內衣品牌都是在這一時期出現,比如俞兆林成立于1996年,南極人成立于1997年,北極絨成立于1998年。不過,10 0%棉質雖然親膚性好,但厚重不透氣、彈性差。
進入21世紀,堪稱內衣界“黑科技”的發熱內衣面世,優衣庫、貓人、紅豆等品牌都推出了這類產品。據介紹,自發熱內衣能保持37℃恒溫,發熱原理通常是濕發熱、遠紅外發熱、電加熱。這種內衣輕、薄兼備,滿足了很多人又瘦又暖的需求。
近幾年,以蕉內為代表的新內衣品牌又提出一個新概念——熱皮,即采用一種叫做暖感紗發熱暖纖維的技術,通過吸收水分子釋放熱量,達到升溫的效果。因為發熱的同時還貼身輕薄,才被稱為熱皮。
其實不管是發熱內衣還是熱皮,所謂的“黑科技”都源于發熱纖維。傳統的保暖內衣以阻止身體所發出的熱逃逸為主,而發熱纖維則是一種自行發熱的全新材料,其原理是通過吸收人體皮膚產生的濕氣發熱。
秋褲也卷了起來
“把秋褲穿上,才是對冬天最起碼的尊重”,“對咱們中國人來說,西裝是面子,秋褲才是里子”,“已經到了不用媽媽提醒就會自覺穿秋褲的年紀”……
“黑科技”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愛上秋褲,也催生了一批兼顧保暖與美觀的新品牌。
公開資料顯示,2020年,強調科技屬性的新消費品牌Ubras、蕉內,沖進天貓雙11內衣榜單TOP3,替代了榜單中的老牌選手南極人、恒源祥。
蕉內推出的內衣“黑科技”包括ZeroTouch無感托技術、BodyKnit無縫體感編織、Heatskin熱皮發熱纖維、MOVESTECH/移技運動內膽、Siverskin銀皮抗 菌技術、Liquid Pull液提拉科技、Clo+氣絨等等。
Ubras最出圈的“黑科技”產品是肌底衣。據介紹,第一代Ubras肌底衣采用了氨基酸面料,可吸附水分子,在肌膚上形成鎖水層;今年推出的新一代肌底衣則使用了相變恒溫面料,能夠通過形態的變化把人的體表溫度保持在一定范圍內。
還有保暖內衣界的——優衣庫HEATTECH系列,自2003年誕生以來經久不衰。
所謂HEATTECH技術,即采用高科技超細纖維,讓面料與身體接觸后能吸收人體散發的水蒸氣,并將人體排出水分子的動能轉化為熱能,從而提高體感溫度,由于溫度的升高,又使得排出的水汽更易蒸發掉。
新勢力們來勢洶洶,老牌國貨也不甘示弱。
近年來,貓人、紅豆也開始走“黑科技”路線。貓人輕燃衣因使用了50支紗線超密布料,并融入了MinHealth技術,被中國極地科考隊看中;新一代紅豆絨內衣則采用三菱化學的Bellmer?纖維及9道柔絨工藝,在保暖的同時,提升柔軟度。
為何各大品牌都熱衷于以科技感定義產品?
這一方面與消費者需求有關。2020年以來,全球都經歷了疫情沖擊,消費者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注重健康、功能性的服裝產品。
另一方面,隨著高新技術滲透到各行各業,為了打破時尚圈的日益蕭條,科技成了時尚金字塔頂端大佬們的新武器。高科技面料的創新與研發已經成為全球最新的流行趨勢,秋褲的科技屬性增強與之一脈相承。
當科技邂逅時尚
除了保暖內衣,各種“黑科技”還被應用于服飾領域的方方面面。
比如羽絨服。
波司登曾在2021年推出過登峰2.0羽絨服系列,匯集了北斗定位系統、火星探測器祝融號同款調溫材料PCM、長征五號航天控溫材料氣凝膠等眾多“黑科技”,據說足以抵御珠穆朗瑪峰零下35℃的低溫。
安踏曾推出A-FLAME熾熱科技羽絨服系列,將石墨烯納米級材料的紗線編入面料。通過反射88%以上的3-15微米波長的遠紅外線,與人體內細胞中的蛋白質和水分子等產生共振,可以瞬間激活生物分子功能,迅速提升體表溫度,這種共振還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新陳代謝。
再比如運動員的比賽服。
2022年北京冬奧賽場上,安踏為谷愛凌打造的比賽服,應用PROTECTION防護科技,選用被譽為“世紀之布”的GORE-TEX面料,具有防水、透氣和防風功能,突破一般防水滑雪服不透氣的缺陷。
意大利代表隊穿的Lululemon羽絨服,則以Intelligent Insulation(智能隔絕)的黑科技取勝:衣服會依據溫度自動做出反應,冷時面料會自動膨脹,形成中空結構隔絕冷空氣;熱時面料會收縮,減少絕緣量。
澳大利亞代表隊穿的Karbon滑雪服,還內置USB加熱系統,以實現更好的防寒保暖效果。
氣凝膠、石墨烯、GORE-TEX等新型面料,正被各大品牌大量應用于服飾創新之中。
戶外服飾中常見的GORE-TEX面料,實際上是一種多孔薄膜,每平方厘米有14億個微孔,這些微孔比水滴小2萬倍,卻又比蒸汽大700倍,因此雨水不可進,但汗氣易排除。這種面料屬于有60多年歷史的美國戈爾公司,目前已應用于宇航、軍事、醫療、服飾等多種領域。
氣凝膠是一種低熱導性的新型納米材料,常見于防火服、宇航服、防寒服中,又被稱為“凝固的藍煙”。在同等隔熱性能下,厚度僅為傳統隔熱材料的1/3至1/5,且具備防火疏水性;在相同保暖效果下,厚度僅相當于普通羽絨服的1/5。
石墨烯面料即在紡織纖維里面加入了一定比例的石墨烯纖維,具有低溫遠紅外、吸濕透氣、***抑菌、防靜電防電磁、防紫外線、自發熱等多功能特性。比如石墨烯面料,就是運用強氧化還原能力,破壞微生物結構,使微生物失活,將氨氣等氣體及異味分解。
隨著對科技面料的探索不斷深入,服裝行業正在進入全新的未來穿搭體驗的維度。
更多實驗性的“黑科技”服裝令人期待:有的衣服可以根據體溫和濕度的增加變得更透氣;有的衣服可以用電流來刺激穴位,幫助減肥;還有的可以隨時檢測心率、呼吸和環境含氧量,實時反映健康狀況……
寫在最后
不斷進化的秋褲,正是服裝行業擁抱科技的縮影。
不管是自發熱內衣常用的發熱纖維,備受戶外品牌青睞的GORE-TEX,還是開始用在羽絨服上的石墨烯、氣凝膠,這些面料創新其實都來自供應鏈企業的創新突破,是消費者需求不斷升級催生的技術量變。
有業內人士認為,不同于快時尚的邏輯是從設計開始,從流行趨勢帶動行業發展,面料科技的底層是通過多年技術創新來實現產品功能性,從而不斷提升穿著舒適體驗,并以此方式帶動消費市場變化。
主打面料創新的功能性服飾,或是接下來服裝市場的大機會。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