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觀察|華誼的選擇,電影巨頭的分野
當華誼股價持續走低時,光線則在高歌猛進。
截至9月18日收盤,華誼報收5.52元,總市值153.90億;光線報收15.44元,總市值452.95億。老同行拉開距離,雖然曾經華誼市值超過800億。
但華誼對電影業更有歷史意義。這是第一家國內上市的電影公司,在非標化的業內,帶來審計、規模化、長鏈等概念。原來電影公司也能成為工業化載體。
華誼創始人王中軍之前是偵察兵,之后海外留學,回國做廣告,屬于半路出家。
半路出家的王中軍遇上同是半路出家的馮小剛,擦出火花,給電影業帶來“最佳拍檔”。核心是,非科班反而帶來了對商業的尊重,這在藝術片風行的上個世紀,很難得。
華誼的上市給業內帶來新風,問題亦如是。一家頭部巨頭如何走到今日?內部有著“貪欲”,高價收購,但遭遇大環境變革。外部,則是宏觀經濟的變奏。
對于繁雜世界,電影業太小了。2019年,在多年增長下,全國票房642.66億元,同期,房地產巨頭恒大全年合約銷售金額約為6010.6億元。這樣的小行業,當面對大環境變化,反應是被動的,資本流出是常態,但因為池子小關注度大,被無限放大。
在大環境變動下,光線保持了自己的基本速度,華誼則跌落不已。背后是公司風控能力,實質是公司治理。“之前飄了。”王中軍也曾公開承認。
華誼生動地向業內展示,一家所謂頭部企業的脆弱性。花朵好看,底下的根莖亦重要,容不得太多欲望。也向資本市場明明白白展現了電影工業化,長路依舊。
華誼的新一輪增發,將很大程度解決資金問題,內容團隊也依舊有著優勢,生機依舊。但很難回到過去的超高市值。
背后是電影公司想象力問題,這點上,華誼與光線又到了同一起跑線。隨著互聯網公司越發強勢,傳統電影公司邊界遭到侵蝕。阿里、騰訊均有宏大的制片計劃,并有資金、渠道優勢。
兩家的選擇類似又不同。兩家均接受了互聯網公司的入股,騰訊、阿里在新的融資中亦在加碼對華誼投資。阿里是光線第二大股東,光線是貓眼最大股東,騰訊亦是貓眼股東。貓眼總部在光線隔壁。
從戰略上,華誼選擇“影視+實景”模式,業內相信其電影拍攝能力,但懷疑其在現金流緊張情況下,能否長線布局旅游業。沒有錢做線下,太虛了。
光線沒有非常明確的大規劃,現在的重點是動漫。復旦畢業,財經記者出身的王長田更像個投資高手,貓眼的布局,高溢價的新麗傳媒等,均不限于電影業當下,但目前并未看到特別完整的章法。
巨頭在做著選擇,也預示著行業未來。電影人有無數可能性,乃至隨著互聯網公司、地產商入局,多了門路。但單獨電影公司成為巨頭的幾率越來越小。
年輕人已經在變化。身邊的例子是,有熟悉的導演去了融創文化,畢業于名校,甚至有項目獲得互聯網公司參投。今年初,融創收購了為《星球大戰》系列、《變形金剛4》、《環太平洋》等多部好萊塢影片制作特效的亞洲知名視覺特效和動畫公司Base,這位導演喜歡動畫。
華誼兄弟“跌落”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