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人偶戲的前世今生
【臨高人偶戲】
臨高人偶戲源于南宋,不設布幛,演員手擎木偶化裝登臺與偶同扮一個角色,表演靈動、唱腔動聽,是全國惟海南獨有、世界少見的稀有劇種。受眾不到百萬卻養活了當地7家劇團,年演逾千場,臨高人偶戲至今仍有廣泛群眾基礎。
騎著小電驢,王春榮朝記者遠遠招手。就算他不招手也很容易認得出來,畢竟,有那么高亮的額頭、又那么白凈光潔的國字臉,王春榮的樣子在一群黝黑的海南人里實在很突出。
王春榮是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木偶戲(臨高人偶戲)代表性傳承人,我們對臨高人偶戲的了解,就從王春榮開始。
前世
當地人愛好人偶戲,男女老少皆能唱個一兩句。臨高縣文化館退休老館長陳建榮告訴記者,臨高縣1978年恢復成立縣人偶戲團以后,帶動當地人偶戲發展,最多時劇團曾有數十家之多,演職人員上千人。要知道,整個臨高縣總人口不過幾十萬人。
臨高人偶戲最大的特點是什么?“人偶同臺演出”,王春榮比劃著向記者解釋道,臨高人偶戲演員除了在臺上操縱木偶做動作,還要唱戲文,臉上的表情、腰身和腳下的動作,配合著手中的木偶和唱詞,做到人偶合一。
除此以外,臨高人偶戲舞臺不像一般的木偶戲會設置布幛,唱腔以來自本地民歌調“阿羅哈”和來自道士調的“朗嘆”為主,伴奏以雙嗩吶為主,另備有三弦(或秦琴)、椰胡、低音竹笛、中鼓、镲、鑼等,地方特色濃郁。
臨高人偶戲最大特點是“人偶同臺演出” 高江虹攝
木偶戲在全國很多地方都有,僅國家級非遺收錄的就有28個,覆蓋十多個省份。但怎么偏偏只有臨高人偶戲“人偶同臺共演”?它究竟是怎么形成的?何時形成?據《臨高人偶戲通論》這本書的考證,著名人偶戲表演藝術家許育文認為,“人佛同臺”,是臨高“人偶同臺共演”的最原始起源。許育文認為,宋末元初,木偶戲從廣東、福建等地傳入海南,臨高地區的人們在借鑒與發展中把當地的“佛子對唱”搬上木偶戲舞臺,逐漸形成了相對固定的人偶同臺共演的形式,而這反倒成了人偶戲的核心內涵。
傳承
臨高人偶戲用的是臨高話演唱,因此僅在臨高縣以及周邊一些地區有演出市場。然而,該劇種受眾不到100萬人,卻養活了當地7家人偶戲劇團,每年演出逾1000場,多時甚至有2000場,至今仍有非常廣泛的群眾基礎。
臨高縣蓮波帶昆村婦女主任顏春蘭就是一個戲迷,平時很喜歡聽,自己也會唱一些片段。她告訴記者,過幾日村里有個集會正準備請一家戲團來,而每年這樣的演出會有兩三次。
在臨高眾多人偶戲演員中,最出名的數三人,其中之一便是王春榮。
王春榮自小喜歡木偶戲,曾跟小伙伴在鄰村徹夜看戲,還跟著戲班巡游學習了一段時間。19歲時,王春榮考入臨高縣紅華人偶劇團,主要學習老藝人羅用啟演戲風格,而后被送往廣東木偶劇團跟班學習。1996年至今,王春榮一直在臨高縣煥杰人偶劇團任職。他的扮相英俊,音域寬廣,小生、老生皆能擔演,富于幽默感和感染力,在臨高當地頗受歡迎。
另一位國家級傳承人60歲的陳少金老師,是臨高縣人偶劇團副團長,國家三級演員。由于有舞蹈演員的底子,陳少金操縱木偶時身段舒展飄逸,唱腔優美,音域寬廣,音質圓潤,能恰如其分地表現劇中人物喜怒哀樂,是最優秀的旦角。
當地有名的人偶戲藝術家還有許育文。他是新風人偶戲團團長,雖年過70,依舊精神矍鑠,時常登臺演出。許育文告訴記者,其實他學人偶戲時已經29歲,他找人說情才進了親戚的戲團拜師學習。但他不僅精于唱腔和操作木偶,對于戲文的專研亦是當地首屈一指。
許育文告訴記者,臨高人偶戲沒有詳細的戲本和臺詞,因為當地語言特殊,僅一個“打”字就有十多種發音方式,人偶戲的戲文、唱詞、唱腔靠老藝人口口相傳,所以需要演員有良好的記憶力。此外,人偶戲還十份依賴臨場的發揮和變化。人偶戲的劇目雖然有20多個類別,但每逢祭祖、婚慶、生日以及家中孩子考上大學等,應當地老百姓邀請上門演出時,劇團會應當天主題調整唱詞。這其實頗考演員的臺詞功底及文化素養。
許育文意識到這點,因此四十年來他會買各種歷史小說和傳說故事將其融匯于心,改編入曲。因此,許育文的唱詞精辟優美,在當地頗有名氣。
木偶的“臺前幕后”。
今生
臨高人偶戲雖有過輝煌歷史,但王春榮、陳少金和許育文三位仍活躍在舞臺上的老師最年輕的也已有59歲,當地仍未有能替代的新骨干演員冒出來。
三位老師帶過學生無數,但陳少金說她的學生少有二十多歲的,多在三四十歲。王春榮坦承,現在的年輕人不愿意學人偶戲,因為沒有前途,更沒有“錢途”。
陳建榮告訴記者,上世紀80年代那會兒全縣幾乎每個公社都有一個戲團,加上民營的總數料在數十家,目前縣里有13家戲團在運營,其中7家是人偶戲團。一般戲團的人數在18-20人左右,包括6名樂隊成員、8名演員,其他是后勤人員。“戲團處境是比較困難”,陳建榮坦承,一般每場演出只能收入2000元,分到戲團里每人頂多100元,團長還得支付車費、餐食、折舊費等其他費用。
“收入太低了,現在都沒人愿意學。”陳少金附和道。
掙不到錢也就罷了,學習人偶戲也很辛苦。進入戲團的演員要學習多種技藝還要記大量臺詞唱腔,反觀與人偶戲競爭客源的臨高戲劇,他們如今在舞臺兩側都能有電子提示了,演員不用背那么多臺詞,每場演出的收入也高達3000-5000元。“所以越來越多人不愿學人偶戲”,王春榮告訴記者,他的學生有的畢業后直接轉去臨高劇團演出,造成現在每個人偶劇團都處于青黃不接的境地。
為了保護傳承臨高人偶戲,臨高文體局副局長唐凱向記者表示,近年海南在臨高縣建立了臨高人偶戲傳習所,不定期開辦培圳班,以提高戲團的表演水平和表演能力。同時,臨高縣文聯開展了一系列的送戲下鄉活動,并不時舉辦戲曲競賽,以獎代補,為戲團增加收入,支持劇團發展。唐凱還表示縣里還在職業中專學校開設了一個藝術班,由經驗豐富的人偶演員來授課。據其稱,縣里每年投入百萬元。
可這百萬投入似乎未讓市場感知到。在采訪中,幾位人偶戲藝術家均表示未感受到太多來自政府的幫扶,對政府采取的保護舉措感到失望,他們認為政府對人偶戲的支持力度應該再大一些。許育文指出,目前人偶戲的戲文整理記錄工作有待加強,且各戲團的道具服裝和舞臺太顯老舊,也急需資金更新,靠戲團的市場演出收入難以支撐。
另一方面,年輕一代臨高人對老派的人偶戲并不熱衷,人偶戲的市場基礎在坍塌,令幾位人偶戲老藝術家感到額外焦心。對此,唐凱表示政府支持新戲文創作,增加現代戲,吸引新觀眾群體。但他坦承,臨高人偶戲創作現代劇難度頗大,且不說戲文問題,就說現代劇的服裝,樣式太多會增加成本,且褲子的設計不比古裝長裙長袍容易遮擋手里操作木偶的動作。
(如有任何問題或建議,請聯系 jinxiu@21jingji.com)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