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鄉之變:甘肅東鄉縣產業扶貧紀實
受自然、地理條件的制約,以及資源匱乏、觀念落后等因素,東鄉成為全國貧困程度最深的區域,甚至一度有“全國脫貧看甘肅,甘肅脫貧看臨夏,臨夏脫貧看東鄉”的說法。
10月25日晚,2021春夏中國國際時裝周在北京迎來了一場公益時尚走秀——“天才媽媽×東鄉繡娘”·張肇達公益時裝秀。這場走秀將鮮黃、翠綠、粉紅、姜黃、墨綠、青藍等富有民族印象的明艷色彩作為主色調,融入東鄉繡娘以“平繡”“彩繡”“剁花”等民族工藝制作的傳統繡片,令觀者耳目一新。
這是東鄉繡娘們首次走出大山。
10位繡娘來自1500多公里外的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這里平均海拔超過2100米,屬于“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這些繡娘均為家庭婦女,部分來自貧困家庭。雖然掌握著傳統的刺繡技藝,但她們長期沒有工作,也無法為家庭帶來收入。
隨著脫貧攻堅戰的打響,近年來,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助力東鄉脫貧。在扶貧工作中,企業具有資金實力雄厚、市場意識強、動員能力強等特點,能在扶持產業、助力就業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也是扶貧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東鄉,有不少外地企業參與到扶貧工作中。東鄉繡娘能參與此次公益時尚走秀活動,便源自碧桂園集團的助推,目的是為東鄉刺繡做進一步的品牌推廣。
在這背后,碧桂園不僅介入了東鄉縣的刺繡產業,還在東鄉土豆、東鄉羊等產業上有著深度幫扶。在實施產業扶貧的同時,還通過對教育的關注,力圖實現更長遠的“扶智”效果。
甘肅東鄉布楞溝村民增收笑開顏。IC photo
自然條件與產業短板
東鄉縣位于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匯處,是全國唯一的以東鄉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自治縣,人口30萬。
受自然、地理條件的制約,以及資源匱乏、觀念落后等因素,東鄉成為全國貧困程度最深的區域,甚至一度有“全國脫貧看甘肅,甘肅脫貧看臨夏,臨夏脫貧看東鄉”的說法。
在新一輪脫貧攻堅行動中,解決吃水難成為東鄉確保“兩不愁”的重點。通過持續建設,黃河、洮河的河水引上了高高的山梁,輸水管線鋪到了偏遠山區。目前東鄉水源工程和供水管網骨架已形成,自來水入戶率已達93.7%,每戶每年實行126元的統一水價,用量不限。
同時,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的改善,也大大縮短了東鄉與外界的時間距離。如今,從蘭州驅車到東鄉縣城,只需兩個小時左右的時間。
在實現了最基本的“兩不愁三保障”,并初步解決交通問題后,東鄉具備了實現長期脫貧的基礎。但對于一個產業基礎薄弱、市場意識缺乏的地區來說,要想樹立產業,實現自我造血式的發展并不容易。
近年來,隨著不少企業介入到東鄉脫貧工作中,這一短板正逐漸被彌補。
碧桂園是于2018年5月正式介入東鄉縣的扶貧工作中的。據碧桂園東鄉扶貧小組組長張韜介紹,工作組已從最初的6名專職扶貧工作人員,發展到現在的20人左右。其中多數從碧桂園蘭州區域調派而來,少數來自公司總部。
按照政府部門提出的精準扶貧的具體要求,碧桂園將著力幫扶東鄉縣打造特色項目,除刺繡產業外,還發展以東鄉羊養殖、馬鈴薯種植為主導的農業產業化。力爭通過扶持產業,來實現根本性的脫貧。
這是一項意義重大,但也困難重重的工作。
被“喚醒”的意識
90后姑娘馬簫簫,小時候就離開東鄉去蘭州生活,大學畢業后留在蘭州工作。一個偶然的機會,馬簫簫回到家鄉,接觸到許久不見的刺繡,感動于其精美與艷麗,于是萌發了回鄉創業的想法。
2018年7月,馬簫簫在東鄉成立土本土刺繡工坊,聘請當地繡娘,希望復興東鄉刺繡,傳承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
刺繡是東鄉族女性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民間手藝,她們會在服裝、被褥、包裹上面繡出各種花色圖案,色彩明艷,題材豐富,既有裝飾功能,又包含著東鄉族女性對生活的想象和期盼。
“上炕裁縫下炕廚子”是過去對東鄉族女性的傳統描述。受困于封閉的地理環境和落后的思想意識,東鄉族女性普遍傳統封閉,不僅受教育水平低,而且缺乏經濟地位和家庭地位。很多東鄉族女性早早結婚生育,然后便將全部精力用來照顧家庭,她們接觸外面世界的機會少之又少。
同為女性,馬簫簫更能理解這個群體所面臨的困境,通過刺繡增加女性們的收入,進而喚醒其自主意識,成為她努力復興東鄉刺繡的另一個動力。
這項工作的起步并不容易。馬簫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最初,很多繡娘無視訂單的要求,按照自己的習慣進行刺繡,結果生產出的產品并不符合客戶要求。與此同時,繡娘的技藝和效率參差不齊,也給管理增加了難度。繡坊剛運轉不久,馬簫簫就透支了三張信用卡。
就在一籌莫展之際,碧桂園東鄉扶貧工作組送來一紙訂單,解決了馬簫簫的燃眉之急。不僅如此,作為當地的致富帶頭人,馬簫簫與其他致富帶頭人一起,被邀請到碧桂園總部進行考察和學習,同時到東部其他省份進行走訪,增強市場意識和管理經驗。
碧桂園對刺繡產業的幫扶不止于此。在市場端,從2019年開始,碧桂園旗下的碧鄉、碧家等公司多次承接東鄉刺繡訂單。一些工作人員甚至深入繡娘們的家庭,改變其保守意識,說服她們出來工作。
如今,很多成熟的東鄉繡娘都能不定期地接到訂單,從伸手向家里要錢到自己也能賺錢,大大改善了其個人的經濟地位,及家庭面臨的經濟困境。馬簫簫認為,在政府引導和“外援”的幫助下,她的初衷正在慢慢地實現。
從消費扶貧到產業鏈構建
在一個缺乏基礎和市場意識的地方進行產業扶貧,困難可想而知。對于很多幫扶者來說,只能從基礎做起,一點一點地構筑產業鏈。
對東鄉羊的推廣便是如此。東鄉干旱少雨、牧草含水量少,成就了東鄉羊肉質細膩纖維少的特點。盡管在甘肅省頗有名氣,但若放諸全國,東鄉羊的認知度還遠不如內蒙等地。
企業對東鄉羊養殖的扶持,最初是通過解決銷售渠道來實現的。比如,2018年冬天碧桂園通過國強公益基金會下屬社會企業碧鄉農業公司,以“一只羊活體毛重按一斤16元收購,貧困戶每只羊再額外補貼60元”的價格收購東鄉羊,有效解決了部分養殖戶及貧困群眾銷售渠道不暢的問題。
為了形成產業化和規模效應,2019年,東鄉縣畜牧業發展中心批準成立了東鄉縣養殖產業協會,并聯合碧桂園,在東鄉建立“碧桂園產業扶貧東鄉羊養殖共建示范基地”。基地邀請了甘肅省農業科學院進行指導,通過提高東鄉羊養殖技術水平、規范肉羊飼養管理、實現優質東鄉羊規范化生產,提高市場核心競爭力。
更重要的是,合作共建的方式,還有助于輸入先進的管理經驗,在當地培養致富帶頭人。
考慮到市場對綠色食品的青睞,基地還建立了東鄉羊質量溯源體系。同時,碧桂園還打通了東鄉羊的屠宰、加工、運輸等鏈條,從而構建完整的產業鏈。
由此,東鄉羊的養殖初步完成了從消費扶貧到產業鏈構建的過程。
截至2020年10月底,碧桂園累計幫助銷售東鄉羊約3萬只,直接鏈接約6000名貧困戶,實現人均增收近5000元。
對馬鈴薯種植業的扶持,也遵循了同樣的路徑。
碧桂園通過對接甘肅省農科院的資源,引入優質籽種,免費為14個鄉鎮的5000多戶貧困戶提供籽種和種植技術指導,包括前端的機械化種植,種植階段的防病、田間管理,以及后期的機械化收割。
在生產鏈的延伸上,碧桂園收購成熟東鄉土豆,并聯動南方食品生產企業,制作東鄉土豆餅干、曲奇、薯條、淀粉等扶貧產品,提高附加值。
“扶智”之本在教育
對于很多參與產業扶貧的企業來說,雖然已有一套成熟的產業方法論,但真正的難點并不在此。“扶貧是跟人打交道,人的思想觀念的轉變是最難的。”張韜說。
從2014年起,東鄉縣所在的臨夏州在甘肅省率先實現從學前教育到普通高中的15年免費教育,但很多家長仍然習慣于讓孩子完成初中教育后就外出打工,或談婚論嫁,而不是進一步接受教育。這樣一來,“知識改變命運”的邏輯便很難變成現實。
“教育是斬斷貧窮代際傳遞最好的方法,雖然見效慢一點,但效果是非常好的。”張韜說。
2018年,碧桂園出資1700萬元,用4個多月的時間完成了對東鄉縣龍泉學校的援建,大大改善了當地的教育環境。
針對東鄉的現實情況,2020年,碧桂園投資超過3億元,在東鄉縣建設純慈善、全免費的全日制中等職業學校——臨夏國強職業技術學校。學校首批開設物業管理、汽車美容與裝潢、建筑工程施工、會計、高星級飯店運營與管理、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等6個特色專業,今年7月揭牌并招生,目前已招收560人。其中,不少家庭條件困難的學生獲得了再教育的機會。
據悉,碧桂園在東鄉扶貧的4億多元投資中,有超過3億元投入到了教育領域。
但這并不是終點。“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對一個家庭面貌的改變,需要較長的周期才能實現。要想從根本上改變當地人對教育的保守觀念,仍然需要時間。
對于東鄉縣而言,雖然即將實現脫貧摘帽,但要真正樹立產業、改變觀念,并完成與鄉村振興的銜接,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很多參與扶貧的企業強調,公司并沒有給出扶貧工作的結束期限,未來會繼續在東鄉進行投入,并致力于實現長效化的脫貧成果。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