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而不強與結構性矛盾突出 石化行業“十四五”如何突圍?
6月3日,2021中國化工園區與產業發展論壇在煙臺舉行。針對中國石化行業與化工園區建設在“十三五”時期取得的成就,以及“十四五”時期的發展方向,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會長李壽生進行了盤點與展望。
石化行業“十三五”經濟指標基本完成
石化行業是中國的支柱產業,主要是對原油、天然氣進行加工、銷售,其產品涵蓋成品油、瀝青、石蠟、塑料、橡膠、纖維以及各類化學品等。
中國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石化大國和第一大化工大國,對世界石化市場的貢獻率穩居40%左右。
2020年,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的沖擊,中國石化行業營收和利潤同步出現大幅下降,在中國石化行業發展歷史上極為罕見。2020年中石化行業營收11.08萬億元,同比減少8.7%;利潤總額5155.5億元,同比下降13.5%。
李壽生指出,“十三五”期間,面對疫情、貿易摩擦以及空前的安全環保壓力,國內石化行業仍基本完成了主要經濟指標,化工園區在促進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高端發展、綠色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十三五”期間,化工園區規范化水平快速提升,已經成為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戰場;同時以化工園區為依托,全國石化產業布局“大重構”與集群化發展效應初顯。
石化聯合會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全國共有1084家中小型和存在重大風險隱患的大型危化品企業、39家其他大型企業和特大型企業完成搬遷改造,危化品生產企業搬遷取得階段性成果。
截至2020年底,全國重點化工園區或以石化為主導產業的工業園區共有616家,其中國家級化工園區48家;產值超過千億的超大型園區由“十二五”末的8家增加至17家,500億-1000億的大型園區35家,超大型和大型園區產值占比超過化工園區總產值的50%,規模效應明顯。
“十三五”期間,中國化工園區標準化建設體系逐漸形成,安全、綠色、智慧化水平也不斷提高,綠色園區和智慧園區示范作用顯著。
石化產業結構性矛盾突出
石化聯合會提供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化學工業銷售收入占全球總量比例接近40%,超過了美國、歐盟和日本的總和,但中國企業單位產品能源資源要素投入過多,產出效率較低,國際競爭和防范風險的能力較弱。
與國外先進同行相比,中國化工企業整體仍呈獻出“大而不強”的特點,大多數產品都處于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的中低端,附加值低的基礎化工產品占比較大。
李壽生指出,目前,結構性矛盾仍是化工行業最突出的全局性矛盾,產業結構層次低下、產品結構雷同、資源矛盾制約突出,已經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根本性制約。
而在高端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航空航天、國防軍工配套的化工新材料、專用化學品等行業,則長期處于供給不足的狀態,有的甚至嚴重依賴進口,產品結構優化、落后產能淘汰、過剩產能壓減的任務仍然繁重。
2020年,中國化工新材料消費量達3800萬噸,國內產量只有2700萬噸,化工新材料自給率僅為71%;在農藥、燃料、涂料、表面活性劑、生物化工和催化劑等高端精細化學品更是差距顯著。
而在能源消耗以及污染減排方面,石化行業也面臨著很大的轉型壓力。
石化聯合會提供數據顯示,“十三五”以來,石油與化工行業能源消耗總量持續增長,2019年總能耗首次突破6億噸,合成氨、甲醇、乙烯等重點產品平均能效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行業危險廢物管理問題突出,產生量大、種類多、成分復雜、處理處置難度大。
此外,石化行業用水系統復雜、水耗大,廢水治理成為長期困擾行業發展的瓶頸。
“十四五”如何發展突圍
李壽生指出,“十四五”期間,石化行業不僅要使石化產業結構保持齊全,比例配套合理,還要做到產業結構升級優化,大幅提高高端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水平和比重,在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細化學品、現代煤化工、節能環保產業和生物化工等高端領域占據重要地位和領先水平。
此外,石油與化工行業有著獨特的技術優勢和專有的治理技術,要責無旁貸地主動承擔起率先突破的攻堅責任。
李壽生表示,“十四五”期間,要明確戰略定位,建設布局合理、特色鮮明的化工園區,發揮化工園區在戰略、組織、體制上具有的天然創新優勢,探索低碳綠色循環發展新路徑,加快數字化轉型,全面提升園區管理水平和運營效率,完善體制機制,建設世界一流化工園區。
今年1月發布的《石油和化學工業“十四五”發展指南》指出,“十四五”期間,行業將加快建設現代化石油和化學工業體系,建設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集團和產業集群,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知名品牌,推動中國由石化大國向石化強國邁進,部分行業率先進入強國行列。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