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薪潮將引導鞋企轉型加速
富士康科技集團帶頭加薪后,“世界工廠”或迎來新一輪加薪潮,早在推進中的加工貿易轉型可能因此全面加速。 6月初,富士康一線員工的月薪從900元大幅提升至2000元。6月中,深圳市隨即宣布上調最低工資標準10%,至1100元/月。
今年4月,中央幾部委在廣東調研外貿時已經發現,今年的勞動力成本比去年末普遍上漲15%甚至更多。 “過度消費勞動力的時代已經過去。”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說,跨國公司的國際分工體系中,中國很難再繼續扮演廉價勞動力貢獻者的角色,加工貿易的轉型勢在必行。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經貿研究中心副主任肖鶴飛表示,從珠三角外遷、從外銷轉內銷、從簡單代工向上游研發延展,這是擺在代工廠面前的三條轉型路徑。
張聲正在考慮在湖南投建一家新的工廠。一旦成行,這將是他在內陸地區的第二座大型工廠。 作為國內最大的鞋類供應商之一,張聲的這家臺資集團使用進口采購商們指定的原材料,按照采購商們提供的設計和版型進行加工,到最后完成出口結匯,賺取的正是中間環節微薄的加工費。 通過這樣的貿易方式,盤踞珠三角這20年來,他手中已經緊攥著耐克、阿迪達斯這樣的優質采購商。
早在2006年前后,國內外貿政策全面收緊,出口退稅率下調、人民幣升值,最重要的是,逐步收縮調整加工貿易模式的呼聲日漸高漲。當時的珠三角,也正迫切想要將制鞋、成衣這類加工廠騰挪出去,為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進駐留出空間。
順應了這一政策引導的轉移,2007年,張在江西設置了自己的第一家內陸工廠,設定月產能70萬雙鞋,吸納工人大約2000人。 目前看來,這種觀望性、試探性的布點,暫時還沒見到多大的成效。如今,公司的大部分產能仍然集中在廣州、清遠等區域,“廣東省內工廠的產能每月接近300萬雙,最主要的是,工藝稍微復雜的產品仍然只能放在廣東加工。”張說。
實際上,這樣的產能遷徙和調整要追溯到2004年。當時,耐克這類的采購商雖然已經將中國作為最主要的采購國,但是其全球采購版圖中,勞動力更便宜的越南、印尼等地的采購份額正在急速上升。采購商們在新疆土的開拓中發現,不論是生產效率還是工藝水平,東南亞等地工廠仍然比不上珠三角的工廠。
讓珠三角的工廠主們去經營、管理越南等地的工廠,這一想法開始發酵。 在經過數年的采購經驗積累和深度分析后,這些大型的跨國采購商們開始推動張聲們趕赴東南亞投資設廠。耐克們最初的考慮本來是幫助當地的供貨商提升工藝和效率,2006年前后的貿易環境變化,尤其是勞動力成本的逐步提高,使得更多的產能自發從珠三角遷徙出去。以張的工廠為例,雖然他目前仍有接近300萬雙的月產能安置在廣東,但經過這五六年的發展,他放在東南亞地區的產能,也已經基本接近這一數值。
事實上,嚴格比照兩地的綜合成本,很難說哪里更具優勢。 張說,一雙鞋的綜合成本中,占比最大的材料成本各個地區采購價格基本相當,勞動力的價格和效率、綜合的管理運營成本就成了各個區域的競爭點所在。 東南亞地區的勞動力價格普遍低于珠三角,廣東雇傭一個普通工人的月成本一般在1600元左右(涵蓋社保、公積金等各項成本),而印尼等地雇傭成本還不及1000元。不過廣東的工廠在效率和高端產品制造上仍然占有優勢。
“采購商還不放心把工藝復雜的產品放到內陸或東南亞生產。”張說,廠的遷徙路線取決于這些地區工廠對復雜工藝的掌握程度以及各地勞工成本的下一步變化。不過,看得到的是,耐克等公司每年的年度采購計劃中,在中國的采購份額已經在逐年縮減。
出口轉內銷嘗試
番禺珠寶制造商們成立的內銷聯盟幾乎已經宣告瓦解。 早在2005年,番禺區政府就在試圖推進區域內的珠寶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內銷。作為全球最大的珠寶加工基地,研發、銷售“兩頭”在外的貿易模式,使得當地政府很難享受到這一產業盛名下的實際好處。 “名氣很大,卻不見多少稅收”,當地人大代表數次在區人大會議上建議推動企業轉型內銷。 2008年末金融危機爆發導致了外需銳減,內銷試點的想法終于得到企業的響應。 番禺珠寶商會秘書長劉強說,30多家獲得內銷資格的企業發起成立了番禺珠寶內銷聯盟,輾轉到東北、華東等地尋找國內采購商。然而,與國內對接的這一輪嘗試,讓番禺生產商們大失所望。
劉強總結,歐美采購商習慣下大單,一款產品訂單數幾乎都是以萬數計,比如一款戒指,一般一次下單二三萬件,一個月左右又會二度追加訂單。而國內采購商一個款式大部分只愿意訂10件20件觀察市場反應,甚至出現過二三件的超小額訂單。 而且,國內采購商大部分不提供設計圖,番禺的工廠主們若要接內銷訂單,就意味著要成立一套全新的針對中國市場的設計團隊。劉強說,不愉快的事情時有發生,有工廠自己設計了產品,接了小額訂單,國內采購商們卻拿著成品作為樣品尋找更便宜的代工廠依樣加工。
幾番嘗試后,番禺還在繼續嘗試內銷市場的供應商已經屈指可數。2009年番禺完成了14億美金的珠寶出口額,而內銷的額度僅為1億人民幣左右。 啟動時的受挫,很難說番禺對內銷的試水就已經結束。劉強說,仍有少數代工廠在醞釀直設零售端,直接面對終端市場。“可以預見,創建品牌和拓展渠道還需要相當長一個過程。” 南海的新怡內衣是代工廠轉型內銷的另一個可供參考的樣本,穩步的內銷拓展計劃使其歷時6年的轉型已收到明顯成效。
這家依靠歐洲訂單發展了二十年的出口商,在2005年啟動了內銷計劃。2005年至2010年,這家公司的內銷比例從最初的5%,逐年調高到10%、15%、20%、40%到今年的55%,預計今年的內銷額度將超過2億元人民幣。 該公司總經理陳偉強說,日益微薄的加工利潤使得工廠生存日漸艱難,服裝行業中3%左右的出口利潤,與超過15%的內銷純利潤相比,逼迫企業選擇了市場轉型。 {page_break}
代工者的命運
張燕生6月到東莞調研時,一位港資企業老板曾對他坦言,產品生產過程中,從原材料選擇到產品設計再到終端銷售,代工廠們參與的僅僅是中間環節的制造與組裝。 加工貿易方式吹漲出一個浮腫的中國外貿數字。前五礦商會副會長、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研究員周世儉說,以加工貿易方式進口100美元的材料,再出口120美元的成品,這一進一出,進出口額達到了220美元,但在中國的實際增值部分只有20美元。
中國制造真實的附加值究竟有多低?最著名的兩個案例一個是美泰集團的芭比娃娃,一個是蘋果公司的ipod。 周世儉說,芭比娃娃在美國的零售價為9.9美元,而在中國的實際報關出口價為2美元,扣除掉進口的原材料成本后,中國工廠賺取的實際上只有0.35美元的加工費。而一款在美國售價為420美元的ipod,其中中國只賺取了僅有4美元。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首席經濟學家羅伯特·庫普曼測算,根據中國海關的數據,2006年中國對美出口額為2010億美元,然而其中有1130億美元的出口額來自其他國家,只有880億美元是在中國創造的。中國對美國出口總額中45%屬于中國國內的增值部分,也就是說這些價值留在了中國,另外55%的增值部分屬于進口的中間成分或產品。
這就是過去的30年業已形成的跨國分工體系中,中國這一廉價勞動力供應者獲得的全部報酬。 有統計說,在2005年之前的10年時間內,中國加工貿易企業的一線工人月工資僅僅增加了26元人民幣!而番禺珠寶商會測算,2007年勞動合同法實施至今,企業的勞動力成本增加幅度大約有50%。 當勞動力資源被過度消費后,勞動力價格不再便宜的時候,加工貿易這樣的貿易模式在中國就難以繼續下去。張燕生說,有估算稱當前中國的農村還有1億左右的勞動力未轉移,“按這個數字計算,留給中國外貿的轉型過渡期也就僅僅10年”。
廣東省外貿系統官員介紹,通過這兩年的調研已經對加工貿易企業進行了大致的分類,代工企業頂端是歐美大型跨國公司放在珠三角的生產環節,這部分企業依賴的是中國廉價的勞動力資源,“這類工廠候鳥的特質無從談轉型,只有生產環節的遷徙,我們的思路是分類指導,爭取他們能逐步把研發等環節放到國內”。
而系列政策措施推動轉型的主體其實是港澳臺資以及民營資本加工貿易企業,這類企業能否完成從低端向中低端產品生產的轉型至為關鍵。 張燕生在對珠三角港澳臺資代工企業的調研發現,有20%的企業可以順利完成轉型,有20%的企業將會在轉型過程中被淘汰,問題在于剩余的這60%的企業能否完成轉型?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