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型鞋企如何應對多方壓力?
隨著時間的推移,央行決定終止人民幣與美元匯率事實上掛鉤的做法,注重參考一籃子貨幣,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
由于人民幣的升值不同程度擠壓了東南沿海出口型鞋企的利潤率,那么如何在廉價勞動力的優勢減弱的形勢下保持甚至提高利潤,是每一個出口公司面臨的難題。這時“東鞋西移”恰好能解決這個問題,許多聰明而善于捕捉商機的鞋企老板都渴望能夠到西部去掘金,廉價的勞動力、誘人的優惠政策深深著吸引鞋企。
中西部肆意滋長的市場需求
我國中西部地區的人口基數大,大中小城市遍地開花,有極好的發展專業市場的潛力。然而內地鞋業市場長期以來卻一直魚龍混雜,產品營銷仍停留在批發時代,中低檔次的鞋品汗牛充棟,缺乏能起領軍作用的品牌企業。整個鞋業發展呈現弱勢。隨門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這種經營方式已經不再能滿足人們的要求,富裕起來的人們越來越注重鞋品的質量及內涵,沿海鞋企的進入成為大勢所趨。
中西部豐富的勞動力資源
沿海地區,勞動力成本逐年攀升,很多鞋企接得到定單卻找不到工人,而在中西部情況完全相反,中西部充斥著很多閑置的勞動力資源,這也是吸引沿海鞋企內遷的重要因素。很多沿海的老板直接到內地投資辦鞋廠,或是在沿海公司總部的操控下,在內地建立產、供、銷一條龍的發展體系,直接利用當地的資源,同時降低運輸成本,然而產業鏈條的不完整也是一個極大的問題,困擾著不少沿海的鞋業投資者。
中西部低廉的土地價格
對于內遷的鞋企而言,或許,中西部城市低廉的土地成本才是最大的誘惑。一家名為思麥博的運動用品生產商,進遷入江西之后,新廠房面積達到了60多萬平方米,是原東莞老廠面積的十幾倍,而相較于原先每畝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工業用地價格,思麥博在九江所使用的工業用地,出讓價格僅為每畝4萬元。
中西部誘人的優惠政策
中西部一些政府為了招商引資,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紛紛向東部鞋企拋出了橄欖枝,一系列的優惠政策陸續出臺。從減免稅收到工業用地的征用,甚至人力資源的提供。而產品本身則在西部地區進行加工、轉運,等到西部的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甚至可以把國內的產品銷往中東和中亞,通過貿易滲透到他們的核心地區,這也將為外交打下深厚的基礎。但是,任何事情都具有兩面性,鞋企內遷也一樣,在遷移的過程中,也有許多問題困擾著鞋企。
工人的操作技能存在差距
一位鞋企的負責人說:“雖然內地勞資源較為充足,但操作技能與原先的老工人相比較還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在家鄉就業的本地員工,對加班掙更多錢的欲望沒有沉海工人強烈。“我們新廠的員工規模有老廠的兩倍多,但兩個廠最后總產能的差距并不大。”因此,即使每個工人的平均工資下降,最后的勞動總成本并不一定有明顯的下降。
鞋企的運輸成本上升
我國中西部地區公共交基礎設施投資嚴重不足。從中國公路交通圖上可以看到,中國東部地區以及部分中部地區的公路交通線比較密集,中西部大部分地區則比較分散,且路線較少;尤其是西部地區,運輸條件明顯不足,物流成本存在劣勢。此外,鞋業外銷利潤占據一大板塊,一旦鞋企向中西部遷移,現有的運輸成本與物流條件無疑是巨大壓力。有業內人士指出物流成本的上升,鞋企遷移的投資成本總體來講還是很大的,綜合成本并不會低很多,短期內其他地區和東莞的優勢和競爭力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內地產業鏈配套設施不齊全
在東南沿海各鞋企已經形成了完善的產業鏈,采購原料等也都方便,而中部各城市要形成完整的產業鏈起碼要有7~8年時間。四川省副省長黃小祥日前率隊來廣東召開招商洽談會接受媒體采訪時坦言,已落戶四川的沿海制鞋企業反映,在用工成本上雖然四川要比沿海地區低20%左右,而且對生產中低端產品的鞋企來說,原輔料及配套基本能在當地解決,但對生產高端產品的鞋企來說,由于原輔料及配套半徑太大,會使生產成本上升。
因此,亞洲鞋業協會秘書長李鵬預計,原來臺資鞋企的大本營如廣東東莞等地,將成為臺資企業研發、人才培訓、原材料的供應基地,而生產基地則會遷往中部城市。鞋企將工廠建到各類成本低于沿海的中西部地區,以緩解用工荒、土地飽和等因素帶來的影響自是趨勢所然。
中國這座世界鞋廠正在騰籠換鳥,將低附加值的生產環節遷移到內陸,依靠東南部自身積累的研發、貿易平臺等優勢把它打造成鞋業的總部基地。而正是這一設想,為中西部的鞋都之夢帶來不小的阻力。這或許會讓中西部走上重復東部沿海鞋業基地的老路。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