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國演義學商務談判
活學活用
諸葛亮舌戰群儒就是《三國》最全面談判的展示。
利益的判斷
曹操的判斷:
《三國》在第四十二回曹操取得荊州時描寫道,曹操恐怕劉備“結連東吳”,問計于眾將,謀士荀攸說:“我今大振兵威,遣使馳檄江東,請孫權會獵于江夏,共擒劉備,分荊州之地,永結盟好。孫權必驚疑而來降,吾事濟矣”,操從其計。也就是說,曹操同意荀攸的利益判斷。
諸葛亮的判斷:
劉備也是與諸葛亮、劉琦“共議良策”,諸葛亮道:“曹操勢大,急難抵敵,不如往投東吳孫權,以為應援。使南北相持,吾等于中取利,有何不可?”劉備認為“此論甚高”。
魯肅的判斷:
對于這么重大的事件孫權一樣很重視,召集眾謀士商量對策,魯肅曰:“荊州與國鄰接,江山險固,士民殷富。吾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魯肅準備說服劉備“同心一意,共破曹操。備若喜而從命,則大事可成矣”。孫權“喜從其言”。
利益的判斷為談判的初級階段,談判各方彼此判斷能夠滿足對方需要的方法與優勢所在。此階段的關鍵是要正確判斷對方的真正需求。從三方的相互利益判斷上來看,曹操方面想和孫權“分荊州之地”,孫權想對荊州“據而有之”,一開始曹操的判斷就出現了偏差。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