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荒” 是個偽命題
我們在對浙江中小企業調研的過程中發現,所謂“用工難”是中小企業主反映最多和最迫切的問題。
許多中小企業主一遇到招工不如以前容易、“員工不辭而別”就慌了神,完全不從自身找原因,或者根本不從對方(工人)利益著想,一味抱怨“用工難”,媒體趁機炒作“民工荒”。
我認為,“民工荒”是個偽命題。如果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大國出現“民工荒”,只有2.3億人口的美國一定會最先遭遇“民工特別荒”,僅有1.28億人口的日本肯定最易發生“民工相當荒”。事實上,美國和日本并沒有遭遇“民工荒”。
目前,我國未就業勞動力數量至少有3000萬人。此外,農村約有1.5億剩余勞動力,隨著城市化的推進,也將陸續加入到企業。未來10年,我國農業領域每年至少將轉移850萬剩余勞動力,城鎮每年要安置200萬富余職工,每年還有900萬左右的新增勞動力(包括大學畢業生)加人勞動大軍。上述三者合計每年就有1950萬人需要就業,而我國未來10年,伴隨經濟增長,每年平均新增勞動力需求不會超過1000萬,每年勞動力供給超過需求至少有900多萬。有這么龐大的待業大軍作后備,怎么會發生“用工難”或“民工荒”問題呢?
說一千,道一萬,所謂“用工難”的根本原因是企業工資福利待遇過低。
有企業主說:“小企業要盈利,有時不得不延長勞動時間,有的通常每月工作350小時,每天10—12小時,這樣的條件現在越來越難留住工人了。”
即便按《勞動法》規定,每日工作8小時,每月平均按22天計算,按浙江最低工資1100元計算,我國工人的小時工資只有6.25元,不足1美元;如果按每月工作350小時計算,我國工人的小時工資只有3.14元。這在全世界也是最低的。
我國GDP已經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比例中居民占比持續下滑。如果我國的中小企業都這樣壓低工人的小時工資,我們如何才能實現“國民收入倍增”?如果通過“工人工時倍增計劃”來實現“國民收入倍增計劃”,我們還有什么幸福和尊嚴?
有企業主說:“小企業仍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如果一天只工作八小時,加班就要支付加班費,星期六和星期天加班,支付2倍工資,法定假日加班,支付3倍工資,那樣的話,所有的企業都會倒閉。”
依我看來,違反《勞動法》的企業、給工人發不出應發工資的企業、不能保障工人基本權益的企業,倒閉了也罷。
有人或許會說,你這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中小企業的利潤本來就很薄,原材料漲價、各種稅費已使企業不堪重負,再拿出這么多錢給職工發工資,企業不破產才怪呢!
{page_break}
實際上,出現“用工難”的企業,多是處于最低端的制造企業,這些企業是“苦力型企業”,做的只是簡單產品的簡單加工或組裝,賺取的只是低廉的加工費或組裝費,而這種制造業的代價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品質、低效益、低產出,靠消耗資源、污染環境,靠賺取員工剩余價值,靠揮舞價格屠刀獲取訂單、打擊競爭對手、擾亂市場,賺取日益微薄的利潤甚至負利潤,這些企業如履薄冰,搖搖欲墜。
這些“苦力型企業”要想改變這樣的命運,只有盡快實現產業轉型和升級,轉型可以往兩個方向轉,一是向“產業鏈微笑曲線”的左邊轉型,致力于研發設計,擁有屬于自己的、有競爭力的核心技術,提高產品的利潤,這樣的企業可以變成“靈巧型企業”;二是向“產業鏈微笑曲線”的右邊轉型,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打造自主品牌,這樣的企業可以變成“智慧型企業”。我們在調研中也發現,“靈巧型企業”和“智慧型企業”都不存在“用工難”或“民工荒”的問題。
根據調研情況和中小企業主的反映,我給政府相關部門提出如下建議:
大幅提高最低工資標準,正確引導企業提高員工工資水平。要根據經濟發展情況和通貨膨脹率,及時調整最低工資標準。歐美就要求企業每年的漲薪幅度不得低于上一年的通貨膨脹率。
勞動監察部門嚴格監督,對不執行最低工資標準的企業、通過延長勞動時間變相壓低員工工資的企業、嚴重違反《勞動法》的企業予以懲治,并訴諸法律,強制企業嚴格執行《勞動法》,倒逼企業主依法辦企業,營造勞資和諧的用工環境。
強制企業為員工提供“五險”,對于沒有為員工提供“五險”的企業,不僅要懲罰,還要免去對企業包括用地、貸款在內的所有優惠政策。
完善社會保險體制,使社會保險真正能夠保障每一個員工的切身利益,讓每一個失業者能夠體面地生活,讓每一個勞動者沒有后顧之憂。
改革戶籍管理制度,解決同城不同待遇的問題。在推進城鎮化進程的同時,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加快農民工的城市身份轉換步伐,使農民工在城市能夠穩定就業,實現農民工在城市勞動力市場供給的剛性化和常態化。
在完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同時,實施中小企業減負工程,稅務和工商等部門要大幅度減免中小企業的稅費,減低中小企業不必要的經營成本,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寬松、和諧的經營環境,保證員工、企業和社會的良性發展。
取消擇校費和贊助費,為外地員工子女上學提供公平的教育環境。
根據經濟發展需要,調整大學的專業設置;調整教育結構,縮減大學數量和規模,大力發展中等技術人才的培訓等中小企業所急需的職業教育。
鼓勵、引導中小企業發展自主品牌,爭取在“十二五”期間,有更多的中小企業實現產業轉型和升級,出現更多的行業龍頭企業和國內外知名的優秀品牌。
所有銀行貸款和土地指標只給予那些科技含量高、有自主品牌、節能環保的中小企業,原則上對低端制造、貼牌生產、高耗能、不環保企業的貸款需求和用地需求不予考慮。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