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市值年內蒸發逾2100億
今年以來創業板經歷了結構性的市值蒸發2124.06億元。盡管如此,創業板整體估值水平仍然處于高位,其整體市盈率(TTM整體法)為43.08倍。在經濟增速下行預期日趨清晰的背景下,創業板“擠泡沫”之旅或仍未終結。
高估值下創業板難言見底
今年以來,創業板指數從1137.66點跌至822.94點,期間跌幅高達26.34%,5月27日更是創出了創業板歷史新低819.87點。盡管如此,相較于滬深300整體13.16倍市盈率和中小板33.91倍的市盈率,創業板43.08倍的市盈率(TTM整體法)仍然較高。雖然縱向比,創業板的估值水平處于歷史底部,但考慮到創業板不足兩年的歷史觀察期和其誕生之初即伴隨的豐富泡沫,創業板仍有被高估之嫌。
從多種角度來看,創業板下行趨勢短期都難以逆轉。一方面,通脹水平居高不下制約了貨幣政策放松的空間。近期南方持續大旱,加劇了農產品漲價預期,結合5月份較高的翹尾因素,機構普遍預測5月份國內CPI仍將維持在較高水平,不排除有創出新高的可能。在此背景下,央行貨幣政策緊縮基調難改,市場流動性拐點短期難現,而流動性的相對不足直接降低了A股市場系統性估值水平,高估值的創業板不得不面臨“估值殺”。另一方面,國際板加速了創業板去泡沫過程。上周,國際板推出可能加速的消息對A股市場造成了較大負面影響,從估值角度來看,A股估值結構或因此出現一定調整,目前A股中的大盤藍籌股估值水平普遍較低,尤其是銀行股,其AH股價長期存在倒掛現象。因此,國際板的推出對大盤藍籌股影響有限,但對創業板個股而言,考慮到國外成熟資本市場創業板個股10~15倍的市盈率水平,創業板當前43.08倍的市盈率被明顯高估。因此,一旦國際板推出,創業板個股估值水平進一步下移可能性較大。更為關鍵的是,在創業板經歷結構性熊市的背景下,創業板的擴容始終未曾停止,目前仍保持較高的IPO速率,而在高速擴容與高管減持的壓力共同作用下創業板指數下跌空間依然存在。
業績殺或持續至三季度
在宏觀經濟增速放緩趨勢明顯的情況下,市場此前普遍擔心A股市場出現“戴維斯雙殺”局面,事實上,在流動性預期仍偏緊的背景下,A股在今年上半年整體已然遭遇到了“估值殺”。而相較于以滬深300為代表的藍籌股,創業板個股出現“戴維斯雙殺”的可能性更高。
創業板的高估值建立在市場對創業板上市公司業績高增長的預期之上,如果創業板個股高成長性未能如期兌現,那么支持其高估值的理論根基也不復存在。創業板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率為38.20%,同期中小板和滬深300凈利潤增長率分別為27.83%和23.72%。如果用衡量成長性與估值匹配水平的PEG指標測算,創業板、中小板和滬深300的PEG分別為1.13倍、1.22倍和0.55倍,僅從靜態數據看,創業板與中小板當前的估值水平明顯被高估,而滬深300則被明顯低估。在市場景氣度較低的前提下,注重防御性的理智投資者應當選擇賣空創業板與中小板個股,買入滬深300藍籌股。考慮到國內融資融券對標的品種的限制,投資者用腳選擇拋售創業板個股符合價值投資的原則。
更為糟糕的是,在國內經濟增速被機構普遍下調的背景下,結合國內經濟結構目前“國進民退”的大環境,以創業板和中小板上市公司為代表的民營企業業績下降概率和幅度顯著高于以滬深300為代表的國企。因此,在創業板個股未能兌現高成長的情況下,即使其估值水平已處于歷史低位,創業板估值泡沫依然存在。
根據統計,在一季報中,創業板全部221只個股中僅有108只個股業績增幅超過30%,有48只個股凈利潤出現負增長。顯然,高通脹對企業利潤的侵蝕與緊縮貨幣政策對企業經營的影響已經開始顯現。問題在于,在經濟前景預期不佳的情況下,市場普遍擔心創業板上市公司業績中短期內仍難以扭轉頹勢。分析人士認為,當前創業板個股最大的下行動因在于業績預期的不斷惡化。從當前的局面看,創業板中部分個股面臨“業績殺”的壓力的確較大,一季報中個股低于預期的表現或將持續到三季度,創業板“大浪淘沙”的過程仍未結束,創業板結構性熊市行情或遠未終結。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