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門紡織企業:接不到訂單是死,接到了會虧
7月25日,紡織企業在街邊擺起了招工攤位,但乏人問津。
有美國外貿公司拋出一百萬件T恤的超級訂單,來自廣東東莞、湖北咸寧、柬埔寨等地方的老板前往洽談,誰能拿到訂單?
如果是在5年前,哪怕3年前,來自東莞的老板拿到訂單可說是十拿九穩,畢竟東莞有著完整的服裝產業鏈,紡織、印染、成衣等配套產業一應俱全。但現在,東莞老板極有可能首先就被PK出局。
人工上升、棉價瘋狂、融資夢魘……如今,許多來自歐美的超級訂單,已經成為了東莞很多中小企業老板的燙手山芋。
“接不到是死,接到了就可能會虧。”在虎門從事紡織業10多年的甘肅人李向東如是說。本報記者戴和清東莞報道
市場驟變轉移的訂單和虎門的空城之危
虎門擁有東莞最大的服裝城——富民紡織批發市場和黃河服飾城,數以萬計的紡織、印花和成衣工廠,以及從去年10月開始的市場巨變中拼死力撐的上萬名小老板們。
李向東就是其中一位,這位紡織品公司當家人感嘆時下訂單難接,即使接到了大訂單也高興不起來,“接不到是死,接到了就可能會虧,周圍很多紡織業的朋友像坐在火山口上,擔心死期輪到自己頭上。”
“往年7月,‘鬼佬’(指外商)給我門店下的冬裝訂單都是好幾萬件,今年7月才接到了3000多件。這個檔口每天成本1700元,撐完今年就不做了。”黃河服飾城里,1999年就在該市場做出口生意的黃老板告訴記者。
“前幾年下訂單,絕大部分都是在東莞等地。但現在除了東莞和中國內地,越南和柬埔寨也逐漸成為瑪莎的代工基地,品質監督任務更重了,工作節奏也快了很多。”作為最大百貨商英國瑪莎公司東莞辦事處的品檢人員,近來的四處奔波讓李懿凌(化名)感覺身體有些支撐不住了。
李懿凌坦言,東莞代工企業成本上升很快,瑪莎轉移訂單在情理之中。
成本急劇上升,市場驟然縮水,不僅是紡織,東莞的其他行業如玩具、電子等,中小公司的眾多老板們在遭遇"生死劫"。
“現在已經就有大量企業,尤其是做出口代加工的公司撐不住了。”廣東省湖南商會有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私下告訴記者。
7月24日晚,記者沿107國道虎門段驅車前行,昔日燈火通明的紡織業廠房大多黑燈瞎火。“這樣清淡下去,虎門怕是要變成一座空城。”隨行向導說,如今,即使是在下班時間,虎門鎮服裝工廠聚集地的沿線街道也明顯沒有了往日擁擠喧嚷的人氣。
原料危機瘋狂的棉價和轉行的布商
在位于虎門鎮中心一棟大樓內,李向東的新公司正在緊鑼密鼓裝修著。今年6月,當李向東決定放棄布行生意,全力運作童裝品牌“寶貝豆丁”時,決定不留任何退路。
決定一起搏殺一把的,還有已經提前遭遇倒閉命運的來自印花、設計、成衣環節的4個老板,每人幾乎都拿出了全部家底。
態度如此堅決,有如壯士斷腕。談及轉行,李向東有些心酸:“第一次覺察到自己就像鍋里被煮著的青蛙那樣無助,是在去年10月份。”當時,一個港客和李向東簽訂了一個30萬米印花布訂單。
第二天,李向東一大早就組織員工開始訂購原材料——棉紗。根據合同,印花布結算價一米12.7元,“我的預想是,原料采購價8.7元一米,加上兩元錢印染費,成本在10.7元一米,每米布還能賺2元錢。”
沒想到的是,當天中午12點,棉紗單價就飆升到了13.7元一米,這意味著,每米將虧3元錢。“晚上我整夜失眠,糾結著該吃不吃進原材料。”
第二天剛天亮,李向東就通知弟弟,拿出家里所有的銀行卡和現金,帶現款前往棉紗廠提貨。由于是星期六(10.21,0.14,1.39%),棉紗公司不上班,李向東幾乎想盡了所有能想到的辦法,自行聘請工人搬運,趕在周日上午將全部棉紗搬到了臨時租賃的倉庫里。
“周一開市,棉紗就迅速飆升到了15元一米,如果我周六沒有及時采購,就會陷入更大的虧損。”李向東至今心有余悸.
虎門鎮另一家紡織品公司總經理袁凱有著類似經歷,同樣是在去年10月中旬,他經歷了一天之內一公斤棉紗暴漲10元的場景。“有個大訂單,一公斤倒虧7元錢。”
在國際和國內炒家聯合炒作下,棉花以及相關的棉紗價格劇烈動蕩,很多國內紡織品公司的老板們,在原材料采購上歷盡劫難,東莞很多小老板都沒能撐下來。
“棉花從2010年10月11日23000元,一路瘋狂飆升,在11月中旬達到了近32000元一噸。”李向東回憶,“訂單越大,虧損將越大,東莞有幾個老板能承受得起?”
人工重負“工資這么低,叫我來談什么”
在虎門鎮鎮口第三工業區,有一條寬闊的大道。每天8點起,街道兩旁陸續有紡織品廠擺攤設位,支起人才招聘廣告,其中不乏以純等知名企業。
當地多位業內人士證實,很多制衣廠,如今只要推薦一個好的熟練縫紉車位工,就會給推薦人500元或更高的獎勵。
“我一個朋友是東莞一家服飾公司的招聘經理,經常被詢價后的熟練工諷刺,說‘工資這么低,叫我來談什么’之類的。”李向東說,“現在不是員工求老板,是老板求員工留下。即使身體有點小殘疾,只要愿意干,都有崗位。”
“現在除了漲得離譜的原材料外,人工成本是最大頭的了。”東莞東坑盛力精密負責人給記者提供了一份月度運營費用賬單。該公司專門為佳能、松下等品牌做代工,員工約400人,產值每月2000萬元。
2011年3月1日起,東莞市最低工資再次上調,由920元/月漲至1100元/月。按最低工資標準計算,周一至周五加班工資達到8.13元每小時(1.3倍),周六、日加班工資為9.38元每小時(1.5倍)。
“僅此一項,每月工資成本就要多增40多萬,加上水電、房租,每月運營成本至少在200萬元左右。而毛利則從前幾年的16個點,下降到現在的7個點,公司正處在盈虧平衡點上。”該公司負責人說。
“中國公司的人工成本在月薪300美金左右,而柬埔寨的員工月薪通常在80至100美金,還不管吃住,越南大概是180美金。兩相比較,東莞制造的成本就上來了。”瑪莎公司東莞辦事處一位人士透露,東南亞國家正在成為眾多國際品牌的首選。
融資難題1個多月的融資歷程和月息3%借款
劉彭(化名)的公司在2010年8月份成立后的第五個月,就接到了一筆100萬件衣服的龐大訂單。還沒來得高興完,他便遭受了融資路上最難忘的一個多月。
根據合約,他需要在簽訂合同后三個月后交貨??蜕虛墓镜归],只愿意支付10%的資金,劉彭必須墊付合同總額的40%資金提前采購原材料。
1個月內,他跑遍了東莞的所有銀行,包括外資銀行,甚至還到珠三角其他地市跑貸款。“銀行的要求都非常高,需要公司注冊時間在一年以上、有固定資產,如果貸款30萬-50萬,還需要500萬財務流水賬。”劉彭介紹稱,“我一聽就知道自己沒戲了。”
他開始密切關注虎門街頭隨處可見的無息貸款小廣告。“一般都要求找東莞本地人做擔保,拿著擔保人的房產證去貸款公司做抵押,才能申請貸款,而且還要擔保人的老婆同意才行,比銀行要求都還高。”
最終,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央求了數位私人大老板,最后以3%的月息借到了原材料采購款,才避免了公司倒閉的命運。
“很多東莞老板都和我是一樣的,遇到了訂單又愛又怕:不接是死;接了訂單,如果籌集不到資金,也是死。所以很多老板干脆悄悄關門跑人。”劉彭說。
東莞制造的轉型之痛
走在東莞虎門的大街小巷,除了墻面有些發舊的廠房,還有隨處可見的無息貸款廣告。7月20日,東莞中小企業“倒閉潮”論興起時,記者開始了在東莞的調查。
對于“倒閉潮”,東莞官方的否認異常堅決;但當地很多企業老板,尤其是紡織業的老板,卻說身邊倒閉企業比比皆是。
“我們圈子里的人,平時很關心競爭對手,虎門鎮僅印花企業估計有4000家,這半年來,倒掉的至少有400多家。”曾在虎門開印花公司的周東說。
“我認為倒閉潮從去年十月份就已經開始了,倒掉的大多是一些小型企業和家庭作坊,很多沒有在稅務工商機關注冊,政府也不見得關注到了。”李向東透露。
如此截然不同的看法,讓很多業內人士都百思不得其解。
作為一個新聞人,此時選擇多看多走,成為最保險的選擇。遂臨時決定,前往風暴中心的東莞市虎門鎮,實地調查紡織企業的生存狀態。作為東莞市最大的支柱產業之一,從上世紀70年代末期起,紡織行業就催生了眾多優秀企業,并形成了從紡紗、印染、制造、營銷等一條龍完善的產業鏈條。
在記者看來,不管大規模的倒閉潮是否已經發生或正踩在倒閉節點上,東莞,這個曾經創造了中國制造業奇跡的城市,正在經歷著一場轉型之痛。
而在一些經濟專家看來,走過了30年制造輝煌的東莞市,參照日韓的發展歷程,東莞也已踩到了轉型的節點上。一如眾多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的那樣,做純粹的代加工時代已經如流水一樣,好日子不可重現。
讓人頗感振奮的是,很多企業老板都已經感受到了生存的緊迫,不管是出于主動還是被動,他們開始被逼著走上品牌化運營之路?;㈤T鎮服裝服飾行業協會副秘書長秦英福告訴記者,目前該鎮至少有上萬家紡織企業正快步走上自主研發品牌之路,打造一個品牌大約需要3-5年,難度很大,但這肯定是未來的發展方向,“整個東莞制造,可以這樣說,都將走上這條路。”
或許,不遠的未來,我們將看到一個新的東莞,多個品牌云集,設計、研發等產業蒸蒸日上,高端服裝盛會層出……這,也將是東莞制造想要達到的真正高度。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