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匯價"七連停" 國內商品資金壓力凸顯
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七連停”
12月8日,中國人民銀行授權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3319元,較前一交易日漲23個基點,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呈震蕩向上趨勢。而同日,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連續第七個交易日觸及跌停。
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崇泉7日表示,人民幣貶值表明中國政府從來沒有操縱匯率,人民幣匯率是按照市場的變化和市場需求浮動的。
對此,專家認為,這意味著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程度的提高。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郭田勇表示,市場一直習慣于人民幣的不斷升值,對近日的連續貶值有點不適應、甚至驚慌。貶值固然有國際市場不穩定、國內經濟下滑預期、投機資本炒作等因素,但其宏觀風險可控,也意味著匯率市場化程度在提高。同時,適度貶值不僅有利于出口,也減輕了國際熱錢流入壓力,減少央行基礎貨幣投放,有利于抑制資本泡沫。
業內人士表示,人民幣即期匯率連續下跌給中國進一步增加匯率彈性和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提供了契機。
自2005年匯改以來,人民幣一直在向與一籃子貨幣掛鉤的市場化匯率形成機制方向前進。但由于近年來全球金融市場波動劇烈、美元指數振蕩幅度較高,人民幣匯率的重心始終放在美元上。不過,今年下半年以來,情況發生變化,美元與人民幣匯率之間的關聯弱化。美元在9月份、11月份一度出現的大幅走強,并未對人民幣匯率走向產生顯著影響。而近期即期市場的“七連跌”與央行的“指導匯價”也并未表現出受美元影響的趨勢。
不僅如此,11月28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首次在銀行間外匯市場啟動了人民幣對澳大利亞元和人民幣對加拿大元的交易,一籃子貨幣再添兩位新成員。
自2010年下半年以來,外匯交易中心相繼推出人民幣對林吉特、盧布、澳元、加元的交易。到目前為止,與人民幣直接進行匯率兌換的貨幣增至九種。分析人士表示,在人民幣經歷長期升值已接近均衡水平的時刻,人民幣匯率的市場化再一次向前邁出重要一步。
一位外匯交易員指出,國際外匯市場上可交易的主要貨幣均為自由可兌換,而在人民幣目前仍不能自由兌換的背景下,管理層通過在銀行間外匯市場推出人民幣對全球主要貨幣的交易,主要政策目標依然在于深化人民幣匯率的市場化。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雅玲表示,人民幣被做空是從做多而來,被做空是一套完整的策略,不是空穴而來。而此前在人民幣快速升值時,譚雅玲也一直表示人民幣是被升值,要警惕重蹈日元覆轍。{page_break}
人民幣匯價連續下跌 國內商品資金壓力凸顯
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價8日再現下跌,連續第七個交易日觸及日交易區間下限“人民幣跌停表明資金開始出現一定程度的回流,從新興市場撤出流入發達經濟體,國內大宗商品因為資金的撤出而面臨壓力。”長江期貨研究咨詢部經理黃駿飛告訴記者。
近期國內商品期市成交量呈現大幅下降的態勢。數據顯示,11月全國期貨市場成交量和成交額同比分別下降47.19%和38.58%。截至12月初,三大商品交易所成交量水平已經處于年內低位。
德意志銀行近期稱,可能出現的資金緊縮給大宗商品交易帶來融資困難,明年或許會使原物料價格大幅下跌。還有分析認為,未來大宗商品走勢可能面臨更多資本緊縮潮沖擊,因為近十年的資金泛濫,給商品市場帶來了巨大的泡沫。
資金面的收縮被看做是經濟形勢不好的佐證。金鵬經濟研究所所長張曉磊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大宗商品的“中國需求”是市場關注了很久的熱點,但現在中國經濟維持高增速會比較困難,這對大宗商品將是利空。
人民幣升值曾經一度推升中國大宗商品需求,隨著人民幣連日跌停引發貶值預期,大宗商品走勢再受擾動。
從進出口貿易來看,一般而言,人民幣貶值將擴大出口、抑制進口。生意社總編劉心田認為,由于我國的大宗商品主要是進口,貶值對于大宗商品的影響將是負面的。隨著購買力降低,大宗商品的進口將價增量減。張曉磊認為,進口商品大多以美元作為結算貨幣,人民幣對外貶值相當于進口價格提高了,但目前貿易商還不太愿意接受這個現實。
分品種來看,有色金屬中的銅、農產品中的大豆和棉花,這些進口依賴度高的品種都會受到較大影響,而化工品以石油等原料進口為主,相關品種受到的影響將有所滯后。
出口方面,受全球經濟低迷的影響,過去兩個月中國出口增速下降,預計明年的外貿出口形勢仍然會比較嚴峻。黃駿飛認為,中長期來看,匯率的變化對于出口壓力的緩解將有好處。
近幾個月,大宗商品圍繞著“全球經濟低迷”、“歐債危機”這些經濟面的消息而震蕩。在分析人士看來,人民幣貶值只是次要因素,宏觀經濟對大宗商品的影響仍會顯著強于人民幣貶值的影響。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