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稱七成人不愿回家過年 經濟婚姻問題為主因
春節臨近,是否回家過年又讓“恐歸族”開始糾結。一份調查顯示,“恐歸”的理由除了傳統的經濟、事業、婚戀等壓力的原因外,假期太短以及組建家庭后回農村過年不適應等因素所占的比重也在增加。
經濟婚姻問題仍為主因
民政部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對北京、上海、廣州等六大城市的人群進行過年回家的調查,探尋很多人不愿回家或是不想回家過年的原因。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近70%的受訪者表示“為春節回家而煩惱”,煩惱集中在車票、人情消費壓力、路途遙遠等客觀因素上。
其中,因春運車票難買導致的交通因素占到83%,家庭或情感因素達到35%,春節消費達到71%。劉先生今年30多歲,已經很多年沒有回家過年。“在北京打拼得并不如意,回家感覺沒面子。”劉先生說,工作換了好幾個,但是都沒有什么起色,也就夠養活自己的。“回家給不了父母錢,還要給親戚朋友的孩子壓歲錢,吃不消。”劉先生說。
此外,劉先生至今孑然一身,回家看到其他同齡人結婚生子,難免又會面對父母關愛的目光,“想想就難受,索性不回去了”。在劉先生身上,集中了經濟、事業和婚戀多方面問題所形成的“恐歸”心理。
假期太短不想受折磨
小盧的家在黑龍江省黑河,回家沒有直達的火車,坐火車還要倒汽車,“春節七天假,路上我就要耽誤四天”。一提到春節回家,小盧就有些煩惱,“不回家父母不高興,可是回家真是太折騰了。”
春節回家只能和父母團聚三天,讓小盧常常覺得還沒有休息好,就不得不和父母說再見。認為“假期太短,和家人呆在一起的時間太短”的人,占了73%。“離開老家時的心情,感覺很惆悵,這么快就要去上班了,何時再踏歸途啊?雖然在大城市已經生活了幾年,可是離開家,那真是難受,實在不想離家。”常在假期結束時失落的于先生說,有時想到最后和父母依依不舍的難受勁兒就有不回家過年的想法,“年假、國慶節時回家,感覺就好多了”。
不過調查顯示,春節回家休息如果只能在三天以內、不能隨意留在家陪伴家人的人群痛苦感較高,而能在家休息半個月以上的人,痛苦感覺較弱。
家在農村備感生活不便
引人關注的是,生活方式的因素也達到了75%,丈夫老家在陜西農村的王女士很不愿意去婆家過年,原因就是農村沒有暖氣,而且洗澡、上廁所都非常不方便。
“他們家里是不能洗澡的,外面洗澡的澡堂要到大年初三之后才開門,而且條件特別差,我本來就不喜歡公共浴室,真是不愿意進去。”王女士說。
類似的原因也阻礙了年輕人回家陪父母過年。調查結果表明,70%家在農村的人為回老家過年感到煩惱,高于家在城市的人群。
不過,調查也顯示一個現象:受訪群體半數以上與父母不在同一個城市居住,每年回家次數集中在2到3次,經常回家者春節更愿意回家過年。因此,常回家看看,與父母的溝通多了,春節回老家就沒那么痛苦。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