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iPad下架
這場圍繞iPad在華商標權的爭議正越發撲朔迷離。
昨天晚間,有人發現亞馬遜中國、蘇寧易購等電子商務網站將iPad下架。昨天下午,京東、國美商城也被發現下架了iPad。在此之前,國內已有9個省市的20多家工商部門開始調查iPad商標權一事。人們很自然地將這兩件事聯系到一起。
與此同時,蘋果也首度打破沉默,在一份簡短聲明中,蘋果表示:“多年前,我們購買了唯冠公司在全球十個不同國家的iPad商標權。唯冠拒絕承認和履行涉及中國部分的協議。香港特區法院已支持Apple。我們在內地的訴訟仍在進行中。”
部分電商下架iPad?
昨日,亞馬遜中國方面說,蘋果iPad 2在該網站下架主要是因為蘋果對線上線下銷售策略進行調整,與蘋果商標權訴訟案只是時間上巧合。蘇寧易購則向記者表示,只是暫時缺貨所致。截至發稿前,記者發現蘇寧易購已恢復了iPad銷售。
目前,大部分電商渠道都在觀望事件的最終結果,數家電商企業負責人說,除非爭議訴訟判決蘋果敗訴,或接到工商部門要求,否則不會對iPad正常銷售造成影響。
深圳唯冠代理律師謝湘輝則表示,對于iPad電商渠道如何維權,目前正在考慮當中,暫時還未采取行動。
而對于蘋果方面的表態,謝湘輝昨日對記者說:“這是一個誤導性的表態,這是蘋果與唯冠臺北公司之間的糾紛,與深圳唯冠無關,而且香港的訴訟根本還沒有正式開庭。”
上海大邦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游云庭認為,“除了二審改判外,相信各方也在運用智慧,找出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和解方案。”
在某門戶進行的一項關于蘋果唯冠iPad商標權之爭的投票,上萬名參與網民中有74.6%的用戶認為唯冠要求賠償合情合理,13.9%的用戶認為蘋果可以無償使用iPad商標。不過有超過50%的用戶預計,雙方最終將達成和解。
水貨商成最大受益者
蘋果CEO蒂姆·庫克(Tim Cook)新近透露的數據顯示,iPad的全球銷量已達5500萬臺,銷售速度超過了iPhone。易觀國際的數據也顯示,從2010年第四季度到2011年第三季度,蘋果iPad系列平板電腦累計在中國銷售了362萬臺。若按照均價每臺3000元計算,蘋果在中國iPad系列產品的銷售額達到108億元。
創新工場CEO李開復則認為,唯冠行為有點過分,“人家也可以不跟你玩。”此前也確有先例,如Gmail在英國和德國就因為商標問題,決定改名為GoogleMail。
但要想改名也非易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官方網站上查詢結果顯示,涉及Pad的商標大多被注冊,蘋果公司如果仍想保留“Pad”標識,很難在26個字母中選擇前綴。
唯冠的另一招是對蘋果的供應鏈進行釜底抽薪。謝湘輝說,唯冠早已完成了商標權海關備案,他們正向海關申請禁止iPad產品在中國的進出口。其中出口一項或許殺傷力更大,蘋果iPad由代工企業在中國的工廠組裝繼而輸往全球,若真限制其出口或將造成其全球缺貨。
不過,業內觀點認為這一申請獲批的可能性不大。一位代工業者說,iPad代工廠富士康在大陸提供了上百萬就業機會,若禁止出口將對其造成巨大影響,考慮到就業和維穩因素,政府顯然會慎重考量。
游云庭表示,考慮到在中國的iPad代工廠多位于保稅區內,多數情況下被視為已在境外生產,海外iPad商標權在蘋果公司手里,境外銷售不侵權,海關通常不會對其作出禁止出口的處罰。而謝湘輝則持不同觀點,保稅區仍被視為境內關外,并不能豁免禁止出口。
在這場糾紛中,蘋果、唯冠都在承擔風險,國內蘋果的各類正規渠道商也在對此擔憂,而唯一可能受益的則是水貨商。
深圳華強北一名大水貨商對本報表示,據估算,目前國內iPad產品保有量中,來自水貨渠道的數量不會少于一半,“如果行貨渠道被封,那么水貨渠道將會大大受益。”他說,他們近期將會針對線上渠道進行iPad促銷,進一步擴大份額。
中國移動互聯網行業協會秘書長李易說,行貨或者水貨,對于蘋果而言其實并沒太多差別,并不影響iPad產品超高的人氣吸引諸多消費者購買。實際上,蘋果新品在國內行貨發售通常落后美國數月到半年,國內不少消費者早已習慣了通過水貨渠道購買。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