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服裝業轉型艱難
2012年一季度經濟數據公布后,外界發現東莞經濟的回落速度超乎預期。
一季度GDP僅增長1.3%,在廣東21個地市中墊底,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下降1.6%,為廣東唯一負增長城市。
這座勞動密集型產業頗為集中的城市,也在努力打造諸如松山湖等高新技術產業區,然而,外界更為關注的是,這座城市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如何就地轉型升級?
有人說可以將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總部和研發等留在本地,然而,5月初,一則“虎門服企總部出走”的消息,觸動了虎門各界的敏感神經。
作為國內外知名的“中國服裝名城”,虎門鎮是東莞鎮域經濟的典型代表,2011年當地實現生產總值347.38億元,并蟬聯廣東鎮域經濟綜合發展力首位。
消息稱虎門土生土長的服裝品牌“溫純”已于4月份將其總部從虎門遷往深圳,并且帶走了公司附加值最高的研發設計、營銷等部門。另外還有塔吉、伊韻兒等品牌,也將部分總部職能轉移到廣州或深圳兩大中心城市。
不為外界所知的是,虎門被列為“廣東省產業集群升級示范區”。
這一具有代表性企業出走引發了更大的擔憂,生產企業搬到粵北、粵西,研發等搬到廣州、深圳,當地如何轉型發展?
虎門的服裝從業者們或許并沒有太多心思考慮轉型,他們更在討論如何“先活著”,他們坦承正在經歷一場嚴冬的考驗:訂單下滑、原材料上漲、人工成本增加等因素,正在擠壓企業的生存空間。他們期待一場蛻變,來擺脫已經不堪重負的發展模式。
東莞的下一站在哪里?
虎門服裝業危機再現: 勞動密集型塊狀經濟模式難改
在虎門開了8年出租車的丁師傅發現,今年的生意不太好做了。
每天早上,他都會把車開到虎門鎮中心的黃河服裝城附近等生意。這里是廣東省第二大的服裝交易市場,這里也由此成為虎門鎮人流量最大的區域。
但今年以來,丁師傅發現商貿城的人流量明顯減少了。“往年這個時候我一天能拉三趟貨,現在可能兩三天才拉一趟。”這讓他意識到今年的“經濟形勢不好”。
丁師傅的感受并不是特例。虎門2000多家大大小小的服裝企業,正和他一起承受著生存的壓力。
奔踏服飾有限公司銷售經理羅敬盛告訴本報記者,“今年以來,公司接到的訂單相比往年也要少30%到40%,正在想方設法找銷路。”
這是虎門服裝業的一個縮影。虎門鎮政府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總體出口訂單下滑大概有三成”。
上述負責人亦表示,虎門服裝業面臨的困境還不限于此,虎門服裝行業的發展速度,已經從2005年之前年均20%的增速,回落到如今5%~8%的增速,“基本跟GDP增速持平”。
此外,人工、原料、廠房租金以及生產監測等成本的進一步上漲,也擠壓了服裝企業的利潤空間。以人工成本為例,虎門服裝企業普工工資從2010年的1200元/月,上漲到如今的2000元/月以上。
“好的時候服裝業的毛利率大概在20%~30%,現在只有約5%~8%。”上述負責人說。而在5%~8%的毛利潤中,出口企業還要承擔人民幣匯率浮動所帶來的損益,這也導致了部分企業不敢貿然接外貿訂單。
正是在如此嚴峻的經濟危機沖擊下,虎門“有1家大型和20多家中小型的服企倒閉了” ,上述負責人說。
虎門服裝業面臨的困境,是“東莞模式”發展到當下遭遇瓶頸的一個縮影,“東莞模式”的崛起之路,早已注定其外向型經濟的結構,每當國際經濟危機襲來之時,東莞總是受傷最嚴重的。
另一廂,在港臺資本為東莞帶來制造業的同時,東莞人沒有與其爭利,而是把發展的目光投向了傳統的服務業。他們修建了大量的廠房、酒店和餐館,依靠傳統制造業帶來的大量人員消費需求,發展了東莞本地的消費類服務業。
由此而生的問題是,東莞雖然“藏富于民”,民營資本卻沒有廣泛的涉足到制造業乃至高端制造業和高端服務業,只能依附于外資控制的傳統制造業生存。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政稅務系主任林江認為,在此經濟增長模式之下,傳統制造業的發展,成為東莞經濟發展的基石。一旦制造業受出口影響出現危機,便會逐漸演化成整個“東莞模式”的危機。
引進高端制造業成對策:土地資源卻嚴重匱乏
對于虎門服裝界的現狀,當地也在進行著轉型升級。
虎門鎮政府經貿辦主任譚志強認為,虎門服裝業擁有的完整產業鏈,是保證虎門服裝產業完成轉型升級的內生力量。
譚志強介紹,目前虎門除了擁有2000家服裝生產企業、18個大型專業服裝交易市場以外,還擁有服裝機械城、原料加工和咨詢培訓等配套企業,已經形成了從人才、裝備、設計、生產、銷售、配套和一體化服務的產業結構網絡。
但即使擁有產業集群的優勢,虎門服裝給外界的印象依然是以代工制造的“中低端”服裝為主,沒有把集群優勢轉化為更進一層的品牌優勢。
目前虎門服裝業擁有國際著名品牌1個,廣東省著名品牌約20個,而整個虎門2000多家服裝企業,其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品牌已超過5000個。
譚志強承認,相比后起之秀福建、江蘇等地,虎門孕育的一線服裝品牌依然不多。“打造品牌的代價很大,也需要時間,中小企業難有動力自創品牌。”
廣東省委黨校教授陳鴻宇指出,虎門服裝業已陷入到一種循環之中:經濟形勢向好時,企業沒有生存壓力,難有動力進行轉型升級;經濟形勢不好時,市場前景不明朗,更難有能力進行升級轉型。
虎門鎮委書記尹景輝近期提出,要力爭把虎門服裝服飾業打造成年產值超500億元的全國重點培育的產業集群,并將建立和完善研發設計、質量檢測、人才培訓、信息咨詢、展銷物流和融資服務等六大公共服務平臺。
就在此時,傳出虎門土生土長的服裝品牌“溫純”,已于4月份將其總部從虎門遷往深圳,并且帶走了公司附加值最高的研發設計、營銷等部門。另外還有塔吉、伊韻兒等品牌,也將部分總部職能轉移到廣州或深圳兩大中心城市。
顯然,對于虎門,對于東莞而言,他們想發展的產業亦是深圳、廣州所看中的,而后者或許更具競爭力。
熟悉虎門服裝業發展路徑的譚志強則認為,將東莞現有的特色制造業引向高端發展,構筑一個“金字塔式”的產業結構,是解決目前“東莞模式”困境的一種思路。“以眾多的工廠和完整的產業鏈為基礎,孵化出更多市場承認的高端品牌。”
在譚志強看來,虎門的服裝產業正在往這條路上走,但這需要企業自身決斷的勇氣以及政府在產業政策上的引導。
除此之外,東莞再次聚焦招商,試圖以此方式促進更為快速的轉型升級,東莞市市委書記徐建華給東莞開出的轉型升級藥方是,以重大產業集聚區、重大項目、重大科技專項的“三重”建設,促進東莞轉型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為此,東莞政府制定了“1+5”招商引資政策,這些政策圍繞引進重大項目展開。東莞計劃在未來五年內,協議引進內資資金2000億元,并著力引進和培育一批百億元甚至上千億元的項目。
東莞期望以此行動,來改變 “滿天繁星,缺乏明月”的現狀。
但梳理東莞現狀,一個突出的問題擺在徐建華面前:東莞土地開發強度已經逼近45%的警戒線,可利用的土地資源已經不多了,適合大項目的成片土地更是少之又少。這使得東莞在與其他城市競爭項目時,往往會處于劣勢一方。
典型的例子是,2010年東莞曾有機會爭取到一汽大眾項目,但最終因缺乏連片的地塊供項目用地,敗給了兄弟城市佛山。
林江認為,除了土地上的劣勢,高端人才、技術工種以及高效率現代服務業的缺乏,是大項目難以落地東莞的原因所在。
顯然,東莞的轉型升級之路漫漫。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