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控股王歐:人民幣基金將定義新經濟2.0時代
回溯現代股權機構投資40年的歷史中,美元基金作為行業標準的制定者和先行者,被認為是市場的成熟模式,而人民幣基金起步晚、規則不明晰,令其表現落后于美元。
對此,光大控股管理決策委員會委員王歐日前在珠海舉行的“第10屆中國創新資本年會”上表示,近兩年來,國家出臺一系列重磅政策深化資本市場改革及開放,包括科創板的建設及完善、創業板注冊制的推進、再融資新規落地、新證券法正式實施、完善退市制度等,這些制度變革令人民幣股權投資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募投管退”閉環,人民幣基金走出了與美元市場截然不同的業務模式,新經濟的下一個時代將由人民幣基金定義。
王歐。資料圖
主要經濟體負利率背景下,資產輪動將超配另類資產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持續表現為貨幣的流動性過剩和泛濫。王歐作為中國少數兼具資深國際及國內另類資產管理及證券市場監管經驗的投資人,在中國證監會任職期間,曾代表中國證監會參與災后重建的反思和分析。他發現在全球貨幣超發的環境下,不少新的現象出現,甚至改寫了基本的經濟學和金融學理論。
他表示:“金融危機前十幾到二十年里,超發貨幣已經造成了嚴重的通脹,但并沒有體現在CPI上,直到反思時,我們才發現貨幣的超發更多體現的是資產泡沫,而資產泡沫在傳統的銀行學、金融學里是失察的,沒有有效渠道去跟蹤,直到它爆發出來。”
今年受新冠疫情影響,全球經濟備受沖擊,為了緩解經濟下行帶來的負面影響,全球央行開啟了新一輪的寬松周期,主要經濟體步入負利率時代。王歐指出,在未來相當長時間里,貨幣流動性泛濫將是無可避免的常態。
在此背景下,越來越多機構的管理規模快速膨脹,他們面臨的最痛苦的選擇與挑戰是,如何保證資產的保值升值。王歐表示,一級市場的大類資產配置往往決定了70%到80%甚至更高的收益,在未來10到30年,投資人的資產輪動將重點落在另類資產上面。“2008年前的十年,在美國,你必須配股票才能獲得持續穩定的收益;在中國,你配置房地產就能獲得高收益。如今,中國全面助推新經濟業態,在過去五年里,如果你不超配新經濟,回報則很難稱為一流。”
隨著房地產的上升周期的結束,王歐認為大類資產輪動在現在的經濟周期中,已經到了超配另類資產的時期,“相關政策也鼓勵越來越多資金進入股權投資市場,我們這個行業面臨歷史性機遇”。
制度變革促境內資產用人民幣定價,人民幣基金領跑新經濟
一直以來,業內普遍認為美元基金因市場化程度更高、透明度更高、不確定性更小,加上對新科技和盈利的不同要求,過去20年的一眾超級獨角獸企業由美元基金扶持,并最終在境外上市。美元投資也被業界視為引領行業的風向標。但基于地緣政治等原因,美國資本市場對中國資產審核的不確定性和不透明性大大增加,其過去的優勢在減弱。反之,隨著中國注冊制等創新制度的落地,中國資本市場的優勢越來越明晰。
從全球最大的主權基金中投負責全球PE業務,到加入雙幣跨境資產管理公司光大控股,王歐對美元市場與人民幣市場均有著深刻的認知。他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未來股權投資行業將會越來越放在境內市場以人民幣定價。
同時,在政府、資本、市場參與者等的合力推動下,人民幣市場將會走出自己獨立的“人格”。他強調:“任何行業都會經歷從不成熟到成熟、從非主流到主流的發展過程。人民幣模式可能與大家熟悉的美元模式不一樣,但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人,中國投資人有自己獨特的需求。無論這種需求在傳統美元投資人視角看是不是可以理解,當人民幣市場逐漸探索出獨立于美元模式的獨特模式時,中國模式將被市場所驗證。”
王歐看到,目前人民幣市場投資模式一個非常好的趨勢是:正在從退出渠道不暢到走向“募投管退”的閉環。近年來,為了推動中國境內資產證券化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國家推出了一系列的制度創新,包括科創板的設立、科創板和創業板注冊制的推廣,以及一系列關于上市公司退市的制度性改革。
在他看來,這些制度性的變革目標只有一個,就是盡可能降低上市的行政門檻,讓中國A股上市與退市更加市場化,從目前來看,這些舉措已經取得初步的成效,中國的股權投資市場逐漸能實現閉環。
王歐指出,在制度性變革的背后,政府的終極目標其實是讓中國境內資產能越來越多地用人民幣計價和交易。對于人民幣基金而言,這也為其提供了越來越多交易的產品和交易的渠道。王歐呼吁投資人應該靜下心來,學會在人民幣市場環境中生根發芽,并與人民幣市場一起發展壯大。
成立20余年以來,光大控股資產管理規模(AUM)不斷擴大,已達1572億港幣。通過所管理的基金和自有資金,光大控股投資了中國和全球領域的超過300家優秀企業,包括銀聯商務、金風科技、中節能風電、華燦光電、華大基因、貝達藥業、美中宜和、先健科技、分眾傳媒、愛奇藝、商湯科技、蔚來汽車、阿爾巴尼亞首都機場、挪威Boreal公交公司、美國BPG集團、美國Wish電商平臺、Xjet 3D打印、Satixfy等,投資產業覆蓋房地產、飛機租賃、醫療健康、養老產業、新能源、基礎設施、高端制造業、高新科技、文化消費等,其中有超過150家企業已通過在中國及海外市場上市或并購轉讓等方式退出。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