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服裝企業對抗貿易保護主義 模式轉型是關鍵
山東煙臺出口紡織服裝產品的70%~80%輸往日本,日本一直是煙臺紡織服裝出口的主要市場。今年第一季度,山東煙臺檢驗檢疫局共檢驗出口日本紡織服裝產品3601批、貨值9973.1萬美元,同比分別減少6.56%和3.21%。
近年來,日本不斷出臺針對進口紡織品的法律法規,門檻越來越高。加之影響企業出口的問題日益突出,一些企業原先具有的產品價格優勢已經越來越不明顯,產業鏈的優勢也日漸消失,一些企業生產經營陷入困境。紡織服裝對日出口形勢嚴峻,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相應的對策也有三個。
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日本官方法律法規對紡織品中有害物質的限量指標和紡織品燃燒性能均有詳細規定:2010年發布實施《化學物質審查規制法》;2011年日本紡織行業制定了紡織品不使用特定偶氮染料的自律標準,并進行特定偶氮染料檢測;2012年3月,日本經濟貿易產業省發起倡議,對多氯聯苯(PCBs)含量大于50ppm的顏料色粉進行調查和質量鑒定,對于此類PCBs嚴重超標的色粉顏料,將責令停產撤出市場。一系列的紡織服裝產品限制措施對出口企業造成巨大影響。
企業經營成本上升
紡織服裝業歷來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隨著部分企業向內陸遷移,沿海地區的用工缺口不斷增大,熟練縫紉工更是“一工難求”,結構性用工矛盾突出。經濟發展帶動勞動力價格急速攀升,而薪資待遇提高、保險福利增加已不能滿足工人的要求,發展潛力、工作內容和工作環境等也作為選擇工作的標準,企業要破解招工難題,必定要努力優化“軟件”。加之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經營成本大大增加。
出口產品缺乏競爭力
長期以來,出口紡織服裝主要以貼牌加工(OEM)為主,產品設計研發能力薄弱,缺乏自主品牌,增長方式較為粗放且利潤較低,抗風險能力較弱。日本地震后訂單量大幅萎縮,而新興的東南亞國家又以價格優勢爭奪訂單,貿易環境不容樂觀。同時,“大產業、小企業”的特征明顯,小企業數量眾多,行業門檻較低,產品可替代性很強,極易造成企業間無序競爭,不利于行業的良性發展。
為此,煙臺檢驗檢疫局建議采取以下措施確保紡織服裝對日出口良性發展:
調整出口結構加快轉型步伐
建議有實力的企業加大技術革新和科研力度,抓好人員培訓和高端技術人才的引進,變低價走量為優質高價,利用企業設計開發能力的優勢,加大對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品牌的開發力度,實現兩條腿走路。
相關部門應出臺配套的產業政策,實施以質取勝戰略,樹立標桿企業,加大免驗企業的扶持力度,引導和支持出口企業抓住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進行轉型升級,搶占國際市場和產業鏈上游,穩定和擴大優勢產品出口,壓縮低端產品出口。逐步改變出口紡織服裝產品OEM模式,倡導自主研發和科研創新,培育自主品牌,從根本上提高出口產品的競爭力,提高出口企業的抗風險能力。
關注貿易保護措施積極拓展市場
檢驗檢疫部門應充分發揮技術和信息優勢,密切跟蹤日本的貿易保護措施進展情況,利用各種方式開展相關法律法規、標準培訓,從安全、衛生、環保等方面嚴格要求,引導企業按照進口國標準組織生產,加強實驗室建設,增強自檢自控能力,建立健全質量管理體系,確保產品質量符合進口國技術法規的要求。
同時,出口企業應主動開拓市場,尋找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優質客戶以降低貿易風險,防止因日本貿易保護措施和經濟波動造成訂單大幅下滑。
加強同行合作發展產業集群
服裝行業中,集團作戰的優勢不言自明,產業集群之間差異化、個性化突出,專業分工很明確,集群內部上下游配套,在資金運作方面統籌協調,自然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紹興的服裝面料、嵊州的領帶、東莞茶山的童裝等都讓人感受到產業集群帶來蒸蒸日上的發展勢頭。海陽服裝示范區的建成促進了煙臺檢驗檢疫局轄區內服裝產業的規模化、集群式發展,充分發揮示范企業的引領示范作用,有助于提升企業質量意識和管理水平,引導小企業做大,大企業做強。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