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企該如何規避棉價波動帶來的風險
近兩年來,用“坐過山車”來形容國內棉價一點也不為過。從2010年9月開始,國內棉花價格瘋狂上漲;2010年10月18日,中國棉花1級到廠價為25577元/噸,2級為24946元/噸,3級為24256元/噸,4級為23724元/噸,5級22335元/噸,較9月1日價格漲幅均接近40%。節節攀升的棉價,讓當時國內紡織服裝企業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
對于當年棉價的飆升,很多企業至今還心有余悸。分析成因,當時更多的人將之歸因于國內游資的炒作。不管是怎樣的原因,如果說棉價是單純的一個趨勢向上走,行業會針對這個趨勢拿出行之有效的應對之策。但事實上,接下來棉價難以捉摸的走勢卻讓業內人痛苦不堪。
進入2011年后,國內棉花價格呈現大起大落之勢,3月上旬價格突破3.1萬元/噸的高點,比年初增長15%,此后棉價一路下行,8月價格低點比3月高點下跌超過60%。棉價大幅波動不僅造成棉紡企業產銷不暢,庫存增多和盈利下滑,而且負面效應延至整個產業鏈,影響上下游企業正常接單生產和市場信心,嚴重妨礙了紡織全行業的穩定運行。據了解,棉紡行業去年虧損增加了一倍,虧損面超過10%,這跟棉花價格波動有直接關聯?!靶袠I不害怕原料的上漲或者下跌,害怕的是價格大起大落?!敝袊徔椆I聯合會新聞中心主任孫淮濱表示。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王天凱認為,2011年國內棉花價格大幅波動與產量增加,需求變化,信貸收縮,以及市場炒作等諸多因素有關。我國棉花價格機制尚未與國際市場接軌,新型進口管理體系無法用國際市場資源對國內工序形成有效調節,難以起到平衡國內外棉花價格作用,缺乏有效抑制制度保障。
在今年“兩會”前,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以下簡稱中紡聯)召開了“2012年紡織行業經濟形勢發布會”。本報記者從此次發布會上獲得了去年國內紡織服裝業運行的相關經濟數據:2011年,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2541.2億美元,同比增長19.9%,增速較4月底降低7.2個百分點;其中,出口價格同比提高19.3%,出口數量同比僅增長0.5%。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新聞中心主任孫淮濱對此表示,出口的增長,主要得益于價格增長的推升?!叭ツ辏袠I出口數量從大類產品來說,主要在于棉質產品數量的下降。因為去年棉花價格大起大落,使棉質產品的接單上陷入困境,棉紡行業虧損面超過了10%?!?/p>
“倒掛”的國內外棉價
從2011年9月開始,國家實行了19800/噸的棉花收儲價格,此后國內棉花價格趨于穩定。不過又有另外一個問題是,雖然國內棉價穩定,但是國際棉價卻大大低于國內。截至2012年5月25日,國內328級棉價格為18853元/噸,國際市場棉價為83.3美分/磅,計征1%關稅和增值稅后價格為13393元/噸,國際市場棉價低于國內市場價格5460元/噸。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新聞中心主任孫淮濱認為,國內外棉花價差持續擴大削弱了紡織行業的國際競爭力,嚴重影響了棉紡織產業鏈的穩定運行。根據歷史數據測算以及企業的反映,國內外棉價差控制在每噸1500元以內,紡織行業經濟指標有望扭轉下滑的態勢。“如果棉價問題可以盡快解決,盡管外需低迷、內需趨緩,紡織行業仍將可以依靠自身的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緩解市場需求不足問題。”
中期研究院農產品高級研究員于江認為,內外棉差價形成主要有兩點原因:一是全球宏觀經濟不振,棉花消費量降低,加上2012年全球棉花整體供大于求,導致國際棉價出現大幅度下滑。二是國內棉花有國家2011年19800元/噸的收儲價及2012年20400元/噸的收儲價支撐,使國內棉價的下跌幅度明顯低于國際棉價,內外棉花價差不斷拉大。
有媒體報道,今年6月,鄭州商品交易所棉花期貨一度因歐債危機惡化而大幅下跌,隨后多重利好使棉價超跌反彈,但疲軟的基本面抑制了棉價的反彈行情。
萬達期貨的分析人士認為,由于國內棉價大幅高于國際棉價,紡織品服裝在國際市場缺乏競爭力,國內消費持續萎縮,棉紗、坯布價格維持跌勢等,這些因素反過來抑制了國內棉價。截至6月29日,鄭棉主力1301合約報收于19205元/噸,較5月底的19455元/噸下跌250元/噸,延續了中長期的跌勢。
業內人士表示,由于鄭棉價格大幅高于國內現貨及國際棉價,對紗廠沒有吸引力,國內紡織企業大量使用進口棉,且部分貿易商已經開始以全關稅方式進口棉花,這導致國產棉銷售壓力增加,現貨棉價維持跌勢。
據一位棉紡織企業的負責人介紹,棉紡類企業棉花占其成本的60%。目前,國內外棉花差距太大,進口棉比國產棉每噸便宜幾千元,拿不到便宜的進口棉,企業會面臨很大的壓力。據了解,3月19日,國內棉花價格為19654元/噸,低于收儲價,但比國外棉花價格平均每噸高出3000-4000元。目前,國內外棉價差大約維持在4500元左右。
國產棉花價格高,于是企業就更渴望使用價格較低的進口棉花。據海關總署統計,5月份我國進口棉花50.2萬噸,同比增加35.7萬噸,增幅達246.2%。1至5月,我國累計進口棉花258萬噸,同比增長113.8%。
問題在于,進口棉花并不是隨便可用。按照現行規定,棉花屬于限制進口商品,企業必須申請配額使用。根據以往的情況,往年這個時候已經開始陸續發放的進口配額今年卻遲遲未見,企業想買也買不了。據報道,近日,山東豐源紡織廠經理劉云勇往青島保稅區跑得特別勤,目的就是想看看有沒有辦法買到港口倉庫里的進口棉花。劉云勇表示,現在等著便宜的棉花用,因為目前國內外棉花差價過千元,這個差距非常大。
根據國家棉花進口關稅政策,進口棉配額包括1%關稅配額和滑準稅配額兩部分。
滑準稅是一種關稅稅率隨進口商品價格由高到低而由低至高設置的計征關稅的方法,即進口商品價格越高,其進口關稅稅率越低,進口商品的價格越低,其進口關稅稅率反而越高。征收這種關稅主要在于,使滑準稅商品不論進口價格高低,其稅后價格保持在一個預定的價格標準上,以穩定進口國國內該種商品的市場價格,盡可能減少國際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我國自2005年5月開始對關稅配額外的棉花進口配額征收滑準稅,稅率滑動的范圍為5%-40%。
據了解,去年9月國家發改委公布了2012年我國棉花1%關稅進口配額,數量為89.4萬噸,這一進口配額數量自2004年以來一直維持不變。由于國家對1%關稅內配額申請企業資質要求較高,因此對于絕大多數中小企業而言,棉花滑準稅配額的發放情況對其更具實質性意義。根據往年慣例,滑準稅配額的發放一般會視市場情況酌情增發。由于考慮到目前國內棉花價格低迷,棉農種植積極性不高,2012年滑準稅配額遲遲未能發放。由此,配額不足的現象逐漸顯現,大量沒有進口配額的中小企業進口棉花只能積壓在港口。
值得一提的是,國家2012年適當調整了進口棉滑準稅計稅公式。有分析認為,此次計稅公式調整后,增加了部分進口棉成本,使進口棉與國內棉價差縮小,對國內棉市利多。但由于調整的范圍和調整的幅度有限,對國內棉價的利多影響非常有限。后市更應關注國家對2012年度進口棉配額將如何發放,進口棉配額發放的數量和節奏是影響后市國內棉價的更關鍵因素
工信部前不久發布的2012年上半年我國紡織行業運行形勢分析報告顯示,去年四季度以來,國內外棉價差不斷拉大。截至7月5日,國內外棉價差約為4500元/噸左右。持續加大的國內外棉價差,嚴重削弱了我國紡織工業的國際競爭力。數據顯示,1-5月棉紗出口數量同比下降9%,棉紗進口同比增長78%,純棉坯布進口同比增長133%,棉制品出口額同比下降3.4%。中國棉紡協會跟蹤的棉紡織企業虧損面達到40%,3萬錠以下紡紗企業減產、停產面接近50%。新疆是以棉紡初級產品生產為主的地區,目前紡織企業虧損面達到65%左右,全行業銷售收入下降了25%,全行業虧損超過3億元。
多角度應對棉價波動
美、日消費市場雖然有趨穩向好態勢,但不確定仍然較多,外需總體難以對行業增長形成有力拉動。中紡聯預計2012年年內,如果國內外棉花價格差不縮小,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形勢將持續嚴峻。
棉花是紡織服裝行業的重要原料,其價格走勢無疑牽動著全行業的神經。今年1-3月,規模以上紡織企業累計實現利潤總額537.04億元,同比下降1.77%,增速低于上年同期55.34個百分點;銷售利潤率為4.5%,較上年同期下降0.66個百分點;規模以上企業虧損面19.67%,虧損額同比增長120%。對此,孫淮濱表示,化纖和棉紡行業是全行業利潤的主要來源,由于這兩個行業利潤表現不佳,導致全行業整體利潤增速不佳,虧損額度有所擴大。由此不難看出,全行業對于棉紡行業的依賴。
如何能減少行業對于棉花的依賴?全行業要加大替代性原材料的開發,即關鍵要加大非棉纖維、超仿真纖維、超仿棉纖維開發力度,企業通過嘗試多元化,增加非棉產品的比重,用產品結構調整等方法來規避棉價波動的風險。
山東惠民基德科技紡織有限公司就把研發新型纖維產品作為應對棉價波動的對策。據公司副總經理張崇元介紹,從2010年開始,公司已經由生產棉紗轉向研發以天絲、莫代爾為代表的新型纖維。“當時棉價高,公司就研發新型纖維產品以此來降低用棉量。而現在棉價下跌,市場對新型纖維產品的需求量并沒有隨之減少?!?/p>
除了增加替代性原材料的開發外,降低棉價波動的風險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途徑,即提高產品附加值。加強高仿真、功能性、差別化及高新技術纖維材料、產業用紡織品等關鍵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開發個性化、時尚化、低碳綠色紡織消費品,以提高附加值。另外,如果能夠用設計、品牌、渠道等原材料之外的投入來構成附加值的結構,從而得到市場認可,賣出好價錢,這樣就能夠消化原料成本或其他要素成本,減少棉價上漲抑或降低帶來的影響。
孫淮濱此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于棉價,建議國儲棉放儲時采取財政補貼的方式,實行限價放儲,平抑國內棉價,縮小國內外棉花價差。長期來看,要深化棉花流通體制改革,完善棉花宏觀調控機制,逐年提高棉花進口數量,直至取消棉花進口配額和滑準稅的雙重管理限制,實現內外棉價的市場化對接,發揮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同時,要切實解決長期困擾棉紡、麻紡等行業發展的“高征低扣”(增值稅征17%扣13%),將紡織行業納入《國家稅務總局關于部分行業試行農產品增值稅進項稅額核定扣除管理辦法》試點范圍。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