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產業轉移過程中應避免出現盲目投資和惡性競爭
“從戰略層面看,紡織產業轉移既是我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是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重要途徑,也是企業適應新環境的必然選擇?!辟惖现菐煜M品工業研究所代曉霞日前表示,在紡織產業轉移過程中,出現了部分地區間惡性競爭、低水平重復建設、產業鏈條不完整、產業配套能力滯后、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環保能力降低等一些問題,需要引導這些項目向工業園區聚集,并創造良好政策、服務和投資環境。
不惜重復建設 地方盲目比拼優惠政策
隨著國家推行紡織產業轉移力度的加大,中西部各省加大了從珠三角、長三角和江浙等東部地區開展承接產業轉移招商工作,由于適宜轉移的企業和項目數量有限,地區間競爭日益激烈。
有些地方,不考慮當地資源環境條件、環境生態承載能力和產業發展基礎,盲目引進項目、低水平重復建設,導致產業轉移低質趨同現象。
為了招商引資,承接地政府在財稅、規費、用地、水電價格、用工、金融服務、政務服務和項目補貼等方面競相出臺“最優惠”政策,出現土地管理秩序混亂以及借產業轉移圈占囤積土地的現象,甚至一些地方不惜違反國家相關規定給予過度稅收和補貼。
配套能力滯后 轉移企業成本優勢被抵消
部分產業轉移承接地紡織產業鏈不完整,產業配套滯后,限制了產業轉移的規模和層次,也造成了部分企業轉移后難以植根。
轉移企業難以在中西部的一些承接地找到合適的紡織機械制造、輔料生產、染整以及后整理的配套企業,企業所需的零配件仍需要到東部地區甚至國外采購,不僅增加了生產成本,而且延長了生產周期,增加了企業負擔,抵消了轉移企業在土地、資源、勞動力等成本方面的優勢。加上物流、金融服務等配套能力不足,制約了產業發展。
重項目輕技術 重經濟輕環保
部分地方政府和企業只注重引進項目的投資規模,忽視技術的進步和自主創新能力的考察,為一些位于紡織產業價值鏈低端的加工制造業和落后的生產工藝和裝備的轉移提供了可乘之機。
為爭取和吸引產業轉移,部分地區降低環保準入門檻作為招商引資的優惠條件,在承接產業轉移的同時為生態環境破壞埋下隱患。許多地區輕視技術升級、節能環保的要求,把承接產業轉移當作商機,只要能獲得經濟利益就加以引進。
避免盲目投資和惡性競爭刻不容緩
各地方在承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應該嚴格按照國務院《關于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指導意見》、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推進紡織產業轉移的指導意見》以及《紡織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的產業轉移目標要求和發展規劃,推進紡織產業“雙向轉移”。規范政府行為,清理各種不合理的優惠政策,營造公平的市場環境,避免盲目投資,抑制地區間、省際間的惡性競爭。嚴格執行環保準入門檻,限制資源消耗高、技術落后、污染嚴重的產業轉移。
同時,要引導紡織產業轉移項目向工業園區集聚,依托園區現有基礎,結合產業轉移發展實際,進一步完善園區規劃,發展定位準確和特色鮮明的紡織產業園區。通過完善產業園區軟硬件環境建設,提高園區吸納功能和承載能力,使其成為推動產業聚集、產業升級的基地。發揮已有重點產業、骨干企業的帶動作用,吸引產業鏈條整體轉移和關聯產業協同轉移,提升產業配套能力。
對于承接地區而言,需要建立穩定、透明的政策體系,完善轉移項目服務體系,特別是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在招商引資、金融服務、人才培訓等方面建立健全配套服務機制,為實現紡織產業持續發展提供保障,尤其是鼓勵和引導銀行等金融機構為符合條件的紡織產業轉移項目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