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銷質量不如出口質量 中國服裝標準有待提高
要好,內銷與出口選擇不同面料,可為企業節約30%成本。 網友“綠茶”喜歡海外代購,整整一個衣櫥堆滿了從美國、英國代購回來的衣服,“國外買的衣服就是比國內舒服”。這并不是“心理作用”,中國品牌服裝銷往歐美的貨品都比內銷質量好,外國品牌服裝銷往中國的貨品質量要比銷往歐美日等地區的差,這到底是為什么?
通過走訪發現,商家曖昧投機,能節約近30%成本。這也就是網友常常吐槽的“同一件衣服歐美代購就比國內好”現象。
商家曖昧投機 節約成本30%
廣東一家服裝加工廠生產線上的機器繁忙,A車間和B車間在生產同一品牌的同一款服裝,它們的設計師相同,區別在于“面料”不同:高標準面料生產的服裝出口至歐美,低標準面料生產的則在中國市場銷售。
所以,當設計相同的服裝從這兩個生產車間出來的時候,已經是天壤之別。
質量差距究竟在什么地方?中華環保標準委員會紡織服裝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龔研成表示“肉眼幾乎看不出差別,但是通過專業的檢測設備,就可以檢測出面料、輔料、印染等數據的不同。”
“內銷與出口選擇不同面料,可為企業節約30%成本。”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服裝協會產業部和中華環保標準委員會紡織服裝專業委員會均表達了相同的觀點。
來到華聯商廈(北京阜成門店)和銀泰百貨(北京大紅門店)隨機采訪,大多數消費者都表示“不知道面料是造成衣服質量大不同的原因”。
龔研成介紹說,在中國,你可以找到世界上最好的面料;也可以找到與最好面料外觀、手感一模一樣的料子,但卻是完全不同的工藝與成分。
記者了解到,在不影響外觀品質且符合國內相關標準的前提下,工廠在面料采購的環節上價格越低廉越好。
這成為服裝業的行業潛規則:同一工廠內生產出不同品質的產品已經司空見慣。
“低質量的內銷產品與高品質外銷產品并存,甚至能夠并存在同一代工工廠中。”龔研成告訴記者。 商務部市場秩序司司長常曉村曾公開表示:“的確有一些國外公司在執行不同的標準,比如對在本國銷售的產品要求很高,向中國出口的產品標準則偏低。”
在這個隊伍里,不僅有國際知名服裝品牌,也有本土后起之秀。
中國衣服面料不好?
中國有全世界最好的面料,為何卻不生產質量最好的衣服?唯一原因是這些品牌服裝實行不一樣的標準。
采訪發現,追根溯源是因為,“中國服裝標準要低于歐美服裝標準。”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服裝協會產業部有關人士告訴記者。
目前,我國服裝業主要依據《紡織品和服裝使用說明》和《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以下簡稱《規范》)兩個國家標準。前者主要提供識別產品、了解產品性能、正確使用和維護產品的技術規范,使消費者免受誤導信息的損害;后者則對紡織品包括服裝材料中的PH值、色牢度等涉及人體安全方面的指標作了明確規定,是服裝質量的一道安全防線。{page_break}
不過,龔研成表示,隨著這幾年,中國服裝產業的發展,最初制訂標準時的環境、工藝等發生了變化,相關標準也需要調整完善,“新的標準正在研討”。
龔研成表示,要想中國消費者不被區別對待,首先不能區別對待“標準”。
上述《規范》脫胎于歐盟相關標準,但比歐盟標準要寬松許多。而美國和歐盟此類標準一直很高,而且近年來的發展趨勢是越來越高。
名牌也會追求利益最大化。“中國提高服裝標準,尤其是面料標準,目前情況肯定會有所改變。”龔研成表示。
大品牌常常不過關
盡管《規范》脫胎于歐盟相關標準,并且其中大多數規定要比歐盟標準寬松許多,但中國市場上依然有很多品牌服裝被檢測出不達標。
查閱新聞資料發現,廣東省童裝2012年之前的5年平均合格率只有6成左右,甚至多次抽檢都抽出偶氮等致癌物質。國家質檢總局將童裝作為質量監管的重點,在2011年曾有105個企業的產品存在不合格現象。
品牌服裝“ZARA”、“H&M”等更是質量“黑榜”常客。
更讓中國人瞠目的是,上海市工商部門曾經公布一項針對國際知名品牌服裝的抽查檢測結果,合格率僅為57.6%,包括巴寶莉(BURBERRY)、香奈爾(CHANEL)、阿瑪尼(ARMANI)、迪奧(DIOR)等在內的20多個品牌均被檢出不合格。之后廣州市也對國際知名品牌服裝進行了一次突擊抽查,結果同樣不容樂觀。面對這樣的檢測結果,國內輿論一片嘩然。
進口服裝也同樣面臨此類問題,來自上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的數據顯示,2011年上半年上海口岸進口服裝抽檢不合格率高達55.8%,進口服裝質量同樣不容樂觀。被檢出的不合格服裝主要來自韓國、孟加拉國、瑞士、意大利、西班牙。
“不同國家的確有不同的產品標準體系,但有一條是肯定的,即出口產品必須符合所在國的標準,同時也要符合進口國的標準。”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服裝協會產業部上述有關人士告訴記者。
常曉村也在公開場合表示:“我認為,無論是進口產品還是國產產品,都必須無條件地符合中國相關標準。如果有違法現象,都必須堅決打擊,予以取締。”
中國style:違法成本低
中國服裝代工企業,凡是涉及出口歐美,都特別謹慎,“因為一件衣服被檢測不合格,一批次衣服都要銷毀,代價太大。”龔研成分析說。
而內銷中國市場的服裝,即便被檢測出問題,也不會遭此“滅頂之災”。
記者在華聯商廈(北京阜成門店)和銀泰百貨(北京大紅門店)隨機采訪,部分消費者表示,知道有些知名品牌經常上消協質量黑榜,也知道有些衣服被檢出甲醛超標或是容易掉色,但是,“這些品牌從未向中國消費者道歉,更多的是對服裝檢測結果不予理會,沉默以對,更不要提賠償,這在中國市場上聞所未聞。”
“這是中國與歐美市場的一大區別,在中國市場,品牌服裝違法成本太低。”龔研成表示,這也是各大品牌服裝屢次“犯險”的主因。
在美國,商家一旦被消費者起訴欺詐,在事實清楚的情況下,會導致一個公司破產;同樣的情況發生在歐盟,企業可能面臨公訴,公訴可能導致企業家傾家蕩產。
而在中國,品牌服裝被檢測不合格,也許只是曝光、整改、產品下架。“對企業的經濟利益觸動不大,企業沒有給予足夠重視。”龔研成解釋說。
上述兩家商場的部分被采訪的消費者也認為,正是因為在我國的違法成本太低,才壯大了一部分商家在中國違規的膽子。
“要盡快完善標準和市場監管機制,以提高企業違法成本。”龔研成表示。
在歐美,很多普通消費者可以通過權威的第三方檢測機構對存疑服裝進行檢測,其結果具有法律效力。歐美消費者通過此類檢測對存在問題的名牌服裝進行曝光和維權。龔研成相信,隨著第三方檢測機構的興起和發展,中國的質量檢測體系將有望得到完善,“消費者維權將在專業層面上獲得提升,向錯誤說不。”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