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學生服抽查結果:30批次產品中有7批次不合格
屢屢檢出“問題校服”
今年2月,上海市質監局在對上海市生產銷售的學生服產品進行質量專項監督抽查中發現,22批次校服產品中有6批次產品存在質量問題。該消息曝出后,上海市教委、質監局、工商局等六部門迅速出臺了《關于加強本市中小學生校服管理的若干意見》,對校服的采購、定價、送檢、退賠以及懲處機制等方面都做了具體規定。
然而,在上海質監局10月中旬公布的第二批學生服質量抽查結果中,同樣的問題再次出現,服裝面料再次被檢出致癌物。
對于屢屢檢出的“問題校服”,家長及社會有多重質疑。“染毒面料為何能被制成校服?”“歐霞時裝廠這樣一個被質監局通報多次有質量問題的廠家,為何仍能獲得學校的大量訂單?”“學校是如何選擇廠家的,采購環節是否透明?”……類似的問題在微博和貼吧里處處可見。
上海的部分家長對孩子穿校服開始表示抵觸。第一次“問題校服”曝出時,上海女作家六六就在微博上公開稱:“在無法確定我兒子所穿校服是否安全之前,我拒絕讓我的孩子穿校服上學。”
校本采購易出現質量問題
中國教育裝備行業協會學校后勤裝備管理分會學生裝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李保旗認為,上海校服實行校本采購模式,校本采購一校一款,形不成同一款式批量生產的概念。“小企業做校服要考慮成本,容易出現質量問題,出現問題也不好監管。”李保旗說。
另一名不愿具名的專家則表示,校本采購不僅容易出現產品質量問題,采購隊伍也容易滋生問題。據了解,目前我國校服采購有區域相對統一采購管理模式、地市集中管理采購模式及校本采購模式。“從企業管理的角度看,區域和地市集中采購管理的模式對企業的準入門檻要相對高一些,標準和管理政策要專業和集中一些。以山東為例,其校服面料由全省集中采購,出現問題的幾率就很小。”李保旗說。
國內學生裝研究專家陳桂林認為,校本采購模式的前提是必須建立校服生產企業的準入制度和問責制度,必須要提高企業的準入門檻,符合標準的企業才能夠自由地參加各學校的采購招標。然而上海校服沒有具體準入制度標準可依且存在準入門檻太低、沒有建立區域性校服采購準入制度和標準、存在惡性競爭等多種問題。陳桂林說:“大部分校服生產企業在面料采購入庫前,沒有把面料提供給質監部門送檢。這樣企業怎么能生產出高品質的校服呢?”
李保旗認為,上海“問題校服”頻出,質監部門也有很大的責任。“為什么會在校服發到學生手中之后抽查出有問題?還是前期把關環節做得不夠,質監部門應該力求在學生裝發到學生手中之前查出問題。”
“上海‘問題校服’頻出,也給全國校服行業敲響了警鐘。從國家層面上講,到目前為止,缺乏全國性學生裝流通規范標準和學生裝管理辦法,造成各地教育主管部門沒有政策和標準可依,加大了管理的難度。正是因為缺乏有效的流通標準和監管機制,企業的違法成本低,才造成學生裝管理工作無所適從。”陳桂林說。{page_break}
應由定標向下競價轉向定價向上競質
質量監督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到位?李保旗認為,至少要在四個關口做到位。第一關是面料關:校服開工前,中標企業需要主動將面料送到質監部門,拿到檢驗報告合格后才能開工制作;第二關是成衣關:成衣后,中標企業需將成衣送至質監部門進行檢驗;第三關是抽查關:成衣檢驗后,質監部門應對校服進行抽查,抽查合格后出具成衣檢驗報告;第四關是學校準入關:中標企業到學校發放校服時,質監部門要有專門人員檢查成衣檢驗報告,如企業不提供或提供不合格檢驗報告,學校不得接收校服。
這幾關不僅對質監部門的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加大了對中標企業的服務需求。據李保旗介紹,青島市教育局近日出臺政策,將探索和實施未來學生用品招標由定標準向下競價轉向定價格向上競質的模式。對此,中國教育裝備行業協會秘書長夏國明表示,這樣可以通過加大服務模式的研究和創新,把不具備生產條件的企業用制度過濾掉。
如今,被查出問題的校服已經都被勒令退回廠家,違規企業也被立案查處,各有關單位也在為提高校服質量做各種努力。然而,下次抽檢是否仍會發現“問題校服”?學生何時能穿上放心校服?這些都將繼續考驗有關部門的智慧。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